据了解,此次展览规模大、品位高、文化内涵丰富,300余件古玉器,历史跨度长达6000年。其中,不乏周代青玉凤柄人首宽匕、西汉蓝晶夔龙佩等传世精品。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0月9日下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著名玉器鉴定家张广文、周南泉、雷从云、汪遵国、侯彦成等将在本次展览的“古玉器研究高层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为此本报记者先行一步,采写了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民间收藏值得鼓励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认为:“民间文物投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间文物市场,历朝历代都有,而且经久不衰。”
他认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像散沙一样无处不在,如果仅靠国家文物部门做收藏和保存,是非常不够的。历朝历代那么多的珍贵文物能够流传至今,民间收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国泰民安,民间收藏也逐渐形成热潮,已成为人们执著追求的一项重要活动。文物收藏保存不能光靠国家操作,民间收藏触角无处不至,其力量也无穷无尽,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是保护文物避免损毁、失传的正确途径。
他认为,此次中国古玉器研究会自筹资金在中华世纪坛举办《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就是民间收藏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著名玉器鉴定家周南泉先生说,大约距今10000年前,中国许多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开始制造磨制的石器,人类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
随着磨制石器的生产发展,出现用同样方式制造,但所用材料为质料较坚硬、色泽较美丽的石料生产的工具和佩饰物。这种用“石之美”者制作的物器,就是中国最早的玉器。
他说,中华文明号称五千年,而中华玉文化则至少存在了七八千年,可以说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重要根基,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玉与中国人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有必要向整个社会介绍中国玉文化发展史,普及玉器知识,使人们真正的爱玉、懂玉,怀着一颗对华夏先祖的感恩和崇敬之心,抱着对后世子孙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