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战国年代的国宝——虎食人纹玉佩。一些专家对它的纹饰作出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一猛虎伏于一赤裸的人体上,正在吞噬人的腰腹。虎的一爪按住人的右臂,另一爪按住人的左足。人奋臂伸足作挣扎状。”这种“从艺术形象本身来看,作为威赫和震慑劳动人民(奴隶或者农民)的那种残暴形象,无疑是反动统治阶级美学趣味的反映和心理状态的写照。”一些权威图典刊物上也有这种文字:“被衔人举手抬腿似作挣扎状。”“人奋臂伸足作挣扎状,造型极其恐怖。”令人不安的是,与人们对这件玉佩的结论不客观一样,在一些很著名的、虎食人青铜卣等文物的认识上,都错误地作出了惊恐、痛苦、挣扎等等的负面描述和结论。那么,这些正在被食的人物果然是那种倒霉蛋?是应该被食的低贱角色?
在这些纹样中,除了有的人已被吞入兽口而无法观察判断之外,我们发现,其他能见头面的被食人的神态,全都十分安详。流入日本和法国的两件青铜卣上的人在猛虎龇牙咧嘴的血盆大口之下,非但没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反而是人虎相拥相近安然回眸的姿态;更有如河南安阳出土司母戊青铜鼎、浙江青铜盉上被噬人的面部表情竟呈嘴角上翘,一副乐不可支的神态。可以判断,这些人被猛兽所吞噬的行为,在当时肯定被认为是一件人所自愿、乐意,甚至可以说是祈盼的大好事。
按中国先民的传统习惯,在人物表情、体态、衣着上一般都有比较直接的符号性的表达。鬼魅等反面人物,都是愁眉苦脸、绳缚镣铐甚或被金刚、武士打翻在地还踩上一只脚。神仙等正面人物,都是安详俊朗、英气逼人甚或被神兽、飞禽簇拥驮背于祥云天庭之间。我们也可从玉器的独特使用对象上分析,早期曾经被打制成工具、兵器之外,以后被制成礼器、法器、饰件、生活用品等,无一不是美好的、崇高的、祈福的、驱邪的等正面题材。以人的形象而言,玉翁仲、飞天、舞女、持荷童子、罗汉、弥勒等无一不是正面人物。
虎食人纹象征着逝者灵魂的升华,这是一个神圣的仪式。虎食人纹玉佩上的螭虎,它的肩上已经生出了双翼,后半个躯体亦已呈蛇身而“龙化”,因此,这虎已非自然界的食肉动物,这是一只仙虎、神虎。经过它的大口,凡人便成仙人。从这件环佩上,我们很容易地分辨出轻抚在玉虎两侧的飘飘欲仙的玉人,与正在被食玉人的最大区别,是纹样、姿式多有变化环佩两侧玉人的肩上已生飞翼,说明他们是被虎食过后已经改变了性质的天上的仙人,那个正在被食玉人的肩上还是光溜溜的,说明他还是个凡人,正在自然、安详、毫无惊恐状地接受一个“成仙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