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白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国人、埃及人、希腊人及罗马人就已经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的技术。其中,大部分银被用来制作货币或饰品。中世纪的银主要产自波西米亚和西班牙。文艺复兴后,西班牙由于银矿的大量发现以及对外掠夺而称雄于世界银贸市场。随后,美国发现了更大储量的银矿,继而打破了西班牙的垄断地位,使银大量出现于人类生活之中。
中国的白银资源也相当丰富。自明朝起,中国又通过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换回大量白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创造出了十分精美的银制艺术品。中国最早的银制品出现于商周时期。目前发现的有商代制作的最为简单的银饰品,实际上就是打制的银片,但就是这一简单的银片,开创了中国银器制造的先河。到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掌握了金银平脱技术,此工艺的做法是在某一器物上涂一层漆,然后将几何形状的银片贴在漆面上,经过打磨后制成一件艺术品。此时曾经产生过一件惊世之作--银马冠,高27.3厘米,宽29.9厘米,表情生动,制作考究。它的出现表明中国银制艺术品的正式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银器制造工艺的提高时期,从数量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品已相当多样。山东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的银??,上有"??陵夫人"字样;还曾发现一个直径37厘米,高55厘米,重达1705克的大银盘。此盘为直口、平沿、折腹,底微内凹,口沿及内外腹处刻有六组龙凤纹,内底还刻有三条盘龙,口沿下部刻有铭文。银盘制作大气精美,为传世之宝。另外经考证,春秋时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银器,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各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大量银器出现,所不同的是中原、南方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制作的银器在艺术造型、装饰等方面风格迥异。
秦汉时期是银器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银器的造型十分丰富,同时银饰也开始出现在其他器物上。可见此时银不但用于制作器皿,也用于各种装饰。秦汉时期的匠人已经掌握了铸造、焊接、掐丝、镶嵌、磨错、抛光、胶粘等多种繁杂工艺及加工方法。至汉代,除使用包、镶、镀、错等方法外,还将银制成银箔和银泥,与丝、漆等结合,制成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的器物及织品;加上使用掐丝及焊缀工艺,又可制成美丽的花瓣及精细的银珠,从而使各类器具巧夺天工、美轮美奂。
至三国及南北朝时期,中国银器数量相对减少,其原因一是由于战乱不断,银产量减少;二是由于佛教开始兴盛,占用了大量白银。这一时期虽然大件银器减少,但银器制作工艺仍在不断提高。像银画象牙杯、银镂漆匣、银错铁镜、金瓶银瓮、银镶红蓝宝石等制品屡屡可见,虽多以饰物为主,但工艺十分精致。
唐朝以来,中国社会对银的崇拜与追求达到近乎狂热的程度。其原因不仅在于银器的实用功能与其特殊的审美价值,还在于银这种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渐被认可。另外,唐代白银已显现出了货币的特征,使得白银身价日升。当时的统治者还将汉代方士们的说法,即银器可使人延年益寿当作信条,因而不但皇家日常生活使用银器,各级官吏亦不顾等级制度的限制,收集使用银器,使社会产生进奉银器之风,反过来又可作为对下属的赏赐,于是银器的重要性达到了空前程度。
除此之外,在唐代,银器与佛教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陕西法门寺是唐代著名寺院,曾有数位皇帝亲自赏赐银器,各级官吏也竞相效仿,这无疑巩固和提高了银器的地位及工艺制作水平。
至宋朝,由于经济的发展,银器进入了民间。虽然有相当多的银器仍为统治者专用,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银器。此时的银器制作工艺亦有新的进展,器物设计巧妙,并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如出现了浮雕凸花工艺。此时金器多为装饰品,而银器多为生活和宗教用品。
元朝时间较短,存世的银器较少。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银器制作方法传入中原。
明代,银器制作更趋精细。除帝王用品外,民间用品亦很多。此时的银器上开始镶嵌珍珠、翡翠等宝石,更显高贵华丽。
清代,银制品的工艺发展到新的高峰,皇家生活、祭祀、佛事、庆典、陈设、置礼等多用银器。清代银器制作吸收了历代工艺,包括铸、捶、镂、掐、錾、嵌、焊、镀、鎏等,抽拉出的银丝细如毛发,并创出了"平填"的精细加工工艺。清代银器融汇了民间与宫廷、少数民族及西方的制作工艺,使得中国银器制作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