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旧技巧精湛 侯彦成:古玉原非破旧烂(图)
http://www.socang.com   2008-07-04 15:12   来源:
    在很多人固有的观念里,出土的古玉、尤其是高古玉,都是满身的斑驳、通体的破旧,越是残破的才越能显示出岁月的痕迹。那么,真正的古玉是不是代表着破、旧、烂呢?笔者近日走访了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先生。

  侯彦成认为,一般人理解高古的东西都是破烂不堪的,尤其是出土的古玉,不仅脏破,材质也属下品,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经过我们多年的探讨和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国、汉代帝王用的玉器多数是和田玉制成的,而且一定是和田籽料,不会是和田山料。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籽料多的是,人们根本不用上山找。得益于原料的极大丰富,那时很小的玉件也会采用和田籽料来制作,其质地温润,色泽柔和,非常精美。即使因年代的久远有些残缺,仍不会抹煞上等美玉的本来面目。在南京博物馆有一块美轮美奂的玉璧,润泽剔透,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块当代的新东西。可实际上它是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汪遵国先生亲自挖掘出土的汉代和田玉璧。那些所谓的破、旧、烂的玉器大多数是现代人做的仿品,并不是高古玉的真容。

  侯会长接着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介入,古玉做旧的技艺也是水涨船高,花样翻新。像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数都带有颜色变化,可能是由于土壤中化学成分的侵蚀所致。对这一现象,古人称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分渗入了玉中,使玉产生了色变。现代人也使用“沁色”这一词语,而且在仿制古玉过程中也人工地做成沁色。许多做旧的古玉中都着重沁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黑漆古整体为黑褐色;枣皮红整体为红褐色,色厚重而不见玉材本色;石灰沁为白色,仿制者或将器物表面烧成斑驳状,斑坑中施色,或于器物表面烧出一层,白而微透,或于玉上制出一块—块若石灰膏状,或呈斑片状。以仿红山玉器为例。仿制古玉者因市场的成本因素,对仿古样本的来源选择,基本都按照国家文物出版部门不同时期出版的彩色图册和一些专门介绍出土玉器的大型图册为摹本,往往是先找到玉石的原料,然后用简单的机器加工,整个过程便是“酸性溶液(氢氟酸)浸泡——穿孔——打磨——染色——抛光。

  侯彦成说,除了用酸性溶液浸泡这道工序外,其他如穿孔打磨等工序对制假者来说比较容易。一件通过多次分工浸染而成的做旧新玉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即使是使用机械进行穿孔、打磨,因为最后还要进行染色和抛光,所以现代的痕迹会被大部分掩盖。”一件仿制水平较高的红山玉往往需要几周时间,做完后的效果会乱真。如果依靠现代科技仿出来的红山玉,即使是专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所以对于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切莫简单地认为破、旧、烂的玉器就一定是古玉。

  笔者注意到,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等藏品火爆。而承载几千年文明、精美绝伦的中华古玉,在国内则一直坐冷板凳,有价无市。中华古玉在海外却屡屡拍出高价,是国内拍卖价格的几十倍、上百倍。那么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侯彦成认为:一是仿品太多,二是古玉市场的无序和鉴定的不规范。现在市面上的仿品过多,已造成泛滥之势。像安徽蚌埠、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都是高仿技术很高超的仿品集散地。在辽宁锦州红山玉的高仿品从生产到批发,一条龙越做越大,方兴未艾。近几年“创新产品”堆满市场,令人们谈“红”色变,搅乱了玉器市场。普通收藏者上过一两回当就望而却步,真正能鉴识红山珍品,又有实力的买家寥寥无几。其实,在历史上,宋代、清代由于帝王贵族的喜爱,也曾大量仿制前朝精品文物,但像眼下如此急功近利、大量仿制的情况却是空前的。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