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器改造
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
全器伪作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的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
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以此种方式所做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其上造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制品,几乎能乱真。但研究者们经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3)伪作器多无垫片。(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
真器作伪铭
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之类,因为在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陕西作伪者多在真器上刻铭,可能与该地多有素器出土有关。清咸丰以后,同治、光绪降至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河北衡水与江苏苏州也皆有不少作伪铭好手。乾隆以后在无铭真器上制作的假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伪刻铭文虽有所本,但字体、内容与真器器形时代不相合,或铭文自名与器类不相合,出现明显的错误。
二是真器与伪铭时代大致相合,伪铭亦有所本,但字体较松散、呆板,没有真铭的神态。
三是在真器上加刻伪铭,并无所本。纯出于杜撰,字体往往拙劣,文词亦多不通。
真器后制伪纹饰
此种作伪类型包括在原本素面无纹的真器上作伪纹饰与在有简单纹饰的真器上增补伪纹饰两种情况。其中比较好辨识的是,作伪者对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故而“张冠李戴”,如在东周时期青铜器上刻商代流行的纹饰。伪刻纹饰具有与上述伪刻铭文相同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破绽,仔细观察是可与铸成的真纹饰相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