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塑:赋予粮食生命的灵气
http://www.socang.com 2008-06-19 13:26 来源: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大米的作用,历来是果腹的。但是如果把它磨成粉,上好色,经过一双巧手的一番拿捏,它不仅能让人胃口大开,还会让人眼福大饱而啧啧回味,爱不释手地收进自己的工艺橱柜。这就是在我国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米塑艺术。在嘉兴海宁许村镇上,今年77岁的胡杏华,已经捏了65年米塑小粉人了。
偷师学艺终成才
花白的头发,安详的微笑,灵巧的双手娴熟地搓着彩色的米粉。昨天下午,在许村镇上一间简陋的居室内,胡杏华一边做着奥运福娃,一边淡淡地说起米塑这个几乎陪伴了自己一生的“老朋友”。
12岁那年,念了4年小学后辍学在家的她发现隔壁一家点心店里有位本领了得的师傅。这位师傅会用米粉捏出各种精致的小人和水果、动物的模型,因为这些米粉捏出来的东西非常可爱,这家点心店的生意出奇的好。“用米粉捏人又好玩又好看,我一定要学会它!”下了这样的决心后,胡杏华总会站在师傅边上看,然后向师傅要一点粉团自己回家练。因为喜欢和用心,胡杏华很快就“满师”了。13岁,她让父亲也开一家点心店,她手捏的米塑作品开始为父亲的点心店招来大量的顾客。
在浙北水乡农村,历来有个风俗:在儿女婚嫁、造房上梁、老人做寿、孩子过生日等特别时刻,除了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外,还会在宴席上摆几盘米粉小人,既是观赏,也是讨个吉利。这样的民俗给了胡杏华更大的施展舞台,她的作品很快成了当地的抢手货。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为这样的民俗捏了4个小人,别人给了4角钱——50多年前,这笔辛苦费给了她很大惊喜。
此后,她用心收集民间故事,看戏看电视看的都是演员们的神态和造型,“胡阿姨看电视不看故事,却在看演员手里拿着的是什么,记性还特别好,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演员服装的颜色和搭配……”做了胡杏华20多年邻居的盛金玉很佩服。至今,装在胡杏华心里的民间戏文有200多出。乡亲寻上门来说出想要的米塑派什么用场,胡杏华就会根据不同的要求从不同的民间故事里取材。婚嫁的,做成“龙凤呈祥”、“金玉良缘”;老人做寿的,做成“八仙过海”;造房上梁的,做成“鲤鱼跃龙门”……
做米塑的辛苦费用慢慢地提高了,如今,做一份乡亲们要求的米塑作品的价位大致在80元左右。这个价位对于一门独到而精湛的民间艺术来说,显然是非常低廉的,但是65载春秋里,它给了胡杏华莫大的快乐和安慰,不仅是精神上的寄托,更是在艰苦岁月里实实在在补贴家用。胡杏华和丈夫一共生了4个儿子,文革时期,丈夫带着两个大的儿子下放到农村,她自己带着才12岁和9岁的儿子在镇上的点心店里上班,而当时的米塑被批判为迷信而严格禁止,但是胡杏华仍然在深夜里偷偷和粉捏人。怕有人来检查,她把自己的米塑作品藏在灶头里面,用稻草遮盖好。那时,乡亲们仍然会寻上门来请她做,文革结束后,找上门来的乡亲越来越多,她下班后也越来越忙,很多次因为赶工而熬了通宵。在这样的坚持和辛苦里,她的4个儿子读完了该读的书,有吃有穿,在该成家的时候顺利地建房娶妻,她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
米塑的春天会不会来
从昨天中午12点开始,到下午3点20分,胡杏华的5个奥运福娃全部完工,不仅神态生动,连福娃肚子上那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胡杏华还端端正正地贴了3件东西:北京奥运会标志、奥运五环、每个福娃的名字。终于完成了!她抬头向记者微笑了一下,伸出左手轻轻拍打着右边的手臂:“年纪大了,做好后松下来时就会手酸。”这不禁让人想到米塑艺术的明天。
胡杏华收过徒弟,最远的一个如今在四川的一家星级宾馆里任点心师。10年前,正在福建一家饭店里工作的四川小伙龚小平偶然得知嘉兴有位捏精致米塑的大妈,就辞了工作一路打听而来。他在胡杏华的点心店里一边帮忙一边学艺,一个月后自认学成告辞,不料很快又回来继续学习了一个月,才依依不舍地道别。这些年来,师徒之间还有书信和电话往来。在浙江金华,有个名叫朱桂成的点心师也是胡杏华的徒弟。在海宁本地,也有几个年轻人曾经表示要拜她为师。胡杏华自己的小孙子王成业也已基本学会了米塑艺术。
“但是,要像我当年那样热爱并且全身心投入来捏粉人,这样的人看来是不多了,因为米塑艺术需要爱心赋予作品生命的灵气,更需要耐心来细致地完成各种细小的地方,这些对年轻人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胡杏华不无担忧地说,孙子王成业外出经商去了,几个徒弟也是把米塑作为工作的一个分支在做,而乡亲们对米塑的需求也没有多年前那么旺盛了。
米塑艺术的春天还会来吗?胡杏华突然记起不久前嘉兴的一位摄影家慕名前去采访拍照,买了她30个小粉人,给了她600元钱。这位摄影家把小粉人用玻璃盒子装起来,放在家里作观赏和装饰。受到这样的启发,胡杏华有空的时候就先捏好一些粉人在玻璃盒子里装好,等待那些喜欢米塑艺术的爱好者再次登门。“为了让米塑作品不干裂,我在和粉时专门拼了甘油,粉人就能放很久。”她指了指家里几个装着粉人的玻璃盒子说,“保持五六年都没问题的。”
在简朴的小居室里,在一张小方桌和一团团鲜艳的米粉旁,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民间艺术家名单的胡杏华,和那些她的巧手捏出来的可爱小粉人一起,静静地等着米塑艺术的春天到来。
在全市上下积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际,南湖晚报携手“当代华府”推出“寻找嘉兴民间文艺绝活”活动,力图在晚报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掘和记录更多的嘉兴民间文艺绝活,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散发星辰般耀眼的光芒。
此次“寻找嘉兴民间文艺绝活”所寻找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造型艺术类,另一类是文艺表演类,寻找的范围是散落在嘉兴民间的文艺高手。一双巧手能做出令世人惊艳的杰作,一句唱腔能让人“三日不知肉味”……古镇小巷,乡间田头,在你身边或者你所知道的地方,有这样的“隐士”高人吗?如果有,请你拨打晚报热线82828110,让数十万晚报读者和这位民间艺人一起分享文艺的快乐、绝活的魅力。晚报将详细介绍这些嘉兴民间文化“珍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时光如何雕琢嘉兴民间文化之碑。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米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