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还在痉挛,悲恸还在继续。但因为有爱——那份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生生不息的爱,我们能够悲恸而不苦痛,我们能够哀伤而不绝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徐徐陨落,灾难降临的场景在脑海中一遍遍浮现,像一把把利剑,洞穿心房。“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样的设问一次次扣击着艺术家的心灵。
我们不是人民子弟兵,可以冲上前线拨开压在受难者身上的断垣残墙;我们不是救死扶伤的大夫,可以为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我们不是筑桥修路的行家里手,可以为生死救援搭通交通“动脉”……似乎,艺术在灾难面前很少有用武之地。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地震灾难发生的第一时刻,艺术家就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有一种力量叫艺术!
在为地震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的社会各界人士中活跃着大量艺术家的身影,他们通过义卖赈灾等各种途径集结起来,以个体之微点亮生之光芒,诠释着艺术家万涓成河的力量,给予了抗震救灾前线一定的资金和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
也许,艺术家通过义卖等形式募捐的财物对灾区的损失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与企业界等其他领域的大额捐助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但这并不影响艺术家第一时间的爱心表达。
更何况,艺术的力量还不仅仅在此。艺术是可以进入战场的。
抚定思绪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手中还有画笔可以表达精神财富,情感凝聚的一笔一画可以迸发出更为有力的艺术力量,这种力量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长效,那是可以直抵灵魂的精神之力。
艺术有着纪实和见证的力量。发生在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悲是痛是爱是勇……那一刻,就在我们的笔下定格,让画面告诉后人在那一次里氏8.0级的大地震中,坚强的中华儿女如何众志成城,伟大的祖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艺术有着升华和支撑的力量。灾区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言语的交流很可能会无意中撕开血淋淋的伤口,那就用无语的凝视吧,画面可以传达出我想对你说的一切。绚丽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动人的画面……或许能让你的眉头有一丝舒展,或许能够把千万里之外的爱意全部围绕在你的身边。
艺术有着鼓舞和凝聚的力量。记得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画家周思聪创作了一幅油画《人民和总理》,在地震灾区慰问灾民的周总理的眼神中充满了关爱和焦急,温暖了无数震后百姓的心,至今这幅画还悬挂在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的西墙上。我们有责任让已融入国家文化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品质,散发出永恒的馨香,帮助灾区同胞走出阴霾,走进重建的新家园。
灾难已然降临,多难可以兴邦。“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语)。对艺术界而言,在这次地震带来的洗礼中收获的是“艺术服务于民”的社会担当。
地震唤起了深藏于多数人内心的良知、爱心和道德追求,以往那些自我、浮躁、缺少情操的艺术作品仿佛在一夜间退出了舞台,几乎所有艺术家的目光都投向了汶川,都在关注着社会、聚焦着国家的进步;褪去了一切华丽和脱离民众的雕琢与矫饰后,很多为汶川地震而作的艺术作品真情流露,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动人心弦,这种真切的情感同时增强了艺术的生命力;人们对艺术的衡量标准也在明显回归到“真、善、美”的主流轨道上来……这些都让人着实感受到了“艺术有为”的喜悦。
艺术有为,不仅在大地的颤抖之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压不垮的:洪水肆虐,我们并肩抢险;“非典”横行,我们共同抗击;冰雪阻归,我们携手前行;圣火遭阻,我们团结反击……这一切都可以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滋润你我的心田。目前,全国各地为汶川大地震纪念馆创作的主题纪念雕塑等艺术创作已在进行中。
艺术有为,在于往后的每一次感动、每一个社会进步的瞬间。再过60多天,我们将迎来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历史时刻,艺术不会“缺席”。改革开放30周年的点点滴滴,艺术同样可以述说……
当一切都渐渐远去时,希望那些感动过你我的瞬间,能以艺术的方式,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