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春秋 火韵人生
——华建民紫砂文化的本源探索
华建民
传统、创造、执着、责任、纯正紫砂,这是华建民紫砂文化的关键词。他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无论手捏供春百壶系列,还是纯正紫砂窑变,都注定了他在紫砂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有人称那是“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而他自己则被誉为“火的魔术师”、“四百年来第一人”。
——序
《根》
一. 一路而来,恩师启蒙领悟紫砂
江南丁蜀。
悠悠蠡河水,脉脉蜀山情,孕育了一代代紫砂人,从时大彬到惠孟臣,从陈鸣远到顾景舟,无不书写了紫砂史上灿烂的一页。古人已矣,今人辈出。新一代陶艺家不断为紫砂的发展添砖加瓦,陶艺家华建民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1962年,对一个人的出生来说,平凡的得同家常,没有注定,也没有宿命。花开花落,年复一年,一个人的成长,安静的如同河畔的垂柳,没有人注意,它有一天也会成荫。
生长在丁蜀的人,似乎注定都与陶土有一段渊源。华建民的父母亲以陶为业,父亲烧窑,母亲制陶。自小的耳濡目染与家庭熏陶,使华建民自然也选择了一把陶土。或者说,他们命中属土。18岁的时候,华建民开始进入了紫砂行业,如同许多刚步入紫砂业的青年一样,每天打泥坯,捏泥巴,然后从早晨出去的那条小路上回来。那条路他们不知道要走多久,只是在好多年以后,有人走上了另一个岔路,有人将路越走越宽。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来影响或改变我们行走的方向。华建民遇到了吴汝琏,那份感觉,正如诗人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一位教师,没有多少声名,却在紫砂界拥有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学生。吴老在教学中总是启发学生在传统之后试图创新,鼓励自由创作,并给他们信心。华建民受教于吴汝琏门下,学习书画、篆刻、雕塑六年之余,后经吴老推荐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陶艺。
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是一句禅语。紫砂艺术,何不在一个悟字。学成归来后的华建民并没有同许多学院派一样,循规蹈矩地来做紫砂。按他后来的话说,开始领悟紫砂,研究紫砂材质,开始思索如何成就自己的紫砂之路。
从某一天开始,他找到了紫砂的方向。
二. 供春百壶,双手捏就紫砂传奇
从供春说起。
在四百年前,一个阳光透过古银杏树的早晨,金沙寺的钟声已经响过,庭院里缭绕着缕缕轻烟。一个侍童,在闲暇之余,以树瘿为形,做了一把紫砂壶,后世称作供春壶。
相信有一天,他在翻阅史料的时候,读到了这个故事,读到了那句诗“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并有所感悟。
他停住了,把思绪留在了四百年前。岁月流年,逝者如斯,他要从源头开始。好多时候,人生只需要一个转身,他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作为一个紫砂人。
供春壶,静静地在岁月里待了四百多年,对于它的造型后人却一直未曾有大的改变。树瘿千变万化,何局限于供春之形呢? 彼新奇兮万变,他找到了供春壶真正的意义,他要在四百年后进行延伸,走前人未曾走完的路。
我们姑且不说当时的激动,他开始上路了,成败与否,他要试一试,他也清楚失败后所要面对的嘲笑,而这四百年来都没人敢去做的事,他,华建民,可以吗?
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第一个去开辟道路的人,总要面对荆棘丛林,风雨坎坷。能不能走下来,还是一回事,即使走过了,是一条小路,还是一条大道,或者说路的尽头有没有一道希望的彩虹,一切在刚开始都是未知。
我们或许会记得那一天,华建民在夕阳正好的时候,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
从传统开始,他感受着当时供春做壶的感觉。欲变之,必先究其宗,首先要熟练掌握供春壶的制作技法,才能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他走得很小心。
多少个日子过去了,对供春壶造型的改变总是不尽人意。即使有所改变,烧制成型,经过收缩变化,或者开裂,或者变形。摔壶,成了华建民那段日子的必修课。
前方的路,似乎还看不见一丝阳光,一片昏暗的沼泽地。还要走下去吗?或许华建民当时也犹豫了。
他要继续走下去,披荆斩棘。这一走,就是四年。他看到了那一片旖旎的风景。
属于华建民自己的“供春百壶”系列终于问世了。从前期单纯的造型变化,到后期的供春写意,华建民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为了更自然、生动地表现供春壶,华建民采用了紫砂手捏成型法,使供春壶显得更加灵动,随意而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鹰岭上的对话》是华建民供春壶系列作品之一。此壶曾在2000年被一香港收藏家以16.8万元的价格买下。壶体以树瘿为型,颇具造化之功,形态丰富,留给人无限遐想。《砥犀尊》《元兽》等都是华建民供春系列的经典写意之作。
随性而至,随心而就。华建民的“供春百壶”创作之路,一路坎坷,却走出了辉煌。以造化为师,以传统为源,用双手表达对紫砂的理解。紫砂要表达灵感、张力,要呈现内涵,
他从造型上打破了紫砂的可复制性,用双手捏就了紫砂的传奇。
四百年前的阳光或许还停留在那个有着古银杏树的院落,静溢,安详,充满神奇。而如今,华建民也采撷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并温暖着紫砂的一隅。
三. 紫砂窑变 火种点燃五彩人生
紫砂窑变,艺术的窑变,人生的窑变。
一个近似庄周梦蝶的启发,让华建民又走上了研究紫砂窑变的道路。
那是一个荡漾在蠡河光影里的梦,他看见自己以前的同事推着一车紫砂花盆,花盆折射出五彩的光来。这是一个美丽的梦,一个让人留恋和沉浸的梦。
梦醒后,桌边的紫砂壶依旧如昨,窗外的阳光照在壶身上,发出暗淡的光。如何让紫砂如同梦中一样发出五彩的光呢?华建民又开始思索了。
施釉,或者加入化工原料,这样肯定能让紫砂拥有一定的光泽,但会破坏了紫砂的泥性。难道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好多梦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做梦的人知道那是在给自己某种启发。或者是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在某一程度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华建民相信这些,他要寻着梦的足迹,去把它变成现实。然而,让紫砂发出五彩的光,这在紫砂界也是个难题,在紫砂学术界更是一个空白。又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他总是这样执着。或许这就是华建民,一个敢为天下先的紫砂人。
偶然的一个机会,华建民看到了梦中的五彩之光。那是在一个古窑旁边,一块烧制失败的陶罐的碎片。陶片上呈现的彩色效果,使华建民想到了窑变。这些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烧坏的陶器,为什么不能利用它呈现的色彩来达到紫砂的另一种审美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华建民决定将这种五彩效果呈现到紫砂上。他开始翻阅大量的史料,来对窑变进行探究,每有所获,便尝试烧制。然而紫砂窑变是可遇不可求,色彩呈现极不稳定,这让华建民甚是头疼,每天不知道要摔多少把壶。
这一摔,可就是六年。得不到别人认可,又缺少资金。在紫砂的窑变成败面前,华建民停住了,不是他不够努力,或许还是方法的原因。执着于紫砂窑变的偶然性,可能永远达不到紫砂的五彩效果。他又开始探究、琢磨紫砂的泥性,从黄龙山原矿下手,了解分析它们的成分、结晶度。他发现紫砂矿岩以黄龙山的砂岩为最佳,其砂料在火焰中烧成以后,既不是结晶,又有亚光之色,表面手感舒服,色质滋润,光质幽雅,用久之后,其表面的砂状结构在放大镜下排列整齐、均匀,就象沙滩上的沙一样美。
他找到了那把打开紫砂窑变之门的钥匙,火的艺术。通过掌握火焰的温度和控制窑温的变化,用火代替化工原料,使紫砂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来,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
他做到了,当他进入这个艺术殿堂的时候,发现里面充满了无穷的智慧,而自己得到的只是那么一点点。艺海无涯,他说,自己拥有的只不过是一粒沙,研究得越深,才发现得到的越少。紫砂的真正价值还没有人挖掘出来。紫砂是天然的玉石,它烧制后的效果,无可预料。
紫砂窑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我们来看华建民的紫砂窑变作品,《桥中桥》色泽温润,韵彩缥缈,仿佛一副江南烟雨图,意境优美,令人着迷。窑变效果自然天成,让人叹服。紫泥作品《啄木鸟》润泽如玉,画面如泼墨晕彩,沁人心脾。《瓜香壶》《笑香壶》等都是华建民紫砂窑变的经典之作。由于窑变的偶然性,变幻的图案每次都有不同,使得这些作品件件孤品,可遇而不可求。
这是一幅神奇的五彩画卷,是一次紫砂色泽的变奏。只是那么一瞬间,让人感动。
紫砂窑变是紫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用窑变替代釉料色素来改变紫砂的色彩,因为用的是纯正紫砂,所以非常好地保持了紫砂的透气性和质地性,所泡的茶原汁原味,并且绿色环保,这或许便是紫砂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宜兴紫砂是活着的翡翠,经过火的烧炼,使之成为色质多变的紫砂玉石。
紫砂窑变,是火的艺术,是人生的艺术。
编后:
他是一个未曾停留的行者,为人低调,一路风尘;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因为探索,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路很多,路还长,还有好多迷人的风景待人去发现。而紫砂,或许因为有华建民而多了一份别致,一份趣味。
春秋是岁月的诗行,以泥为笔,火为墨,署名华氏紫砂。
华建民简历:
华建民,号砂立。著名中国艺术家,工艺美术设计师。
196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起从事紫砂创作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陶艺创作室;2000年创办“华氏纯正紫砂”品牌并注册。曾获全国陶瓷艺术展中多次获奖。2000年10月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个人作品专集;2001年,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20世纪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华夏文明》栏目曾作专题介绍,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台、无锡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