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似乎获得和政治、经济、文学等并列的资格,尽管在排行上较为靠后,但是现实中的艺术并未获得应有的独立对待。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这是针对与人而言,宇宙又何尝不是一个整体呢?人们为了自己学习和把握知识的方便,人为的把身边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门类,并随着知识和事物的丰富而逐渐细化这些分类。艺术中的美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等同于艺术这个概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美术是低于艺术的一个概念。艺术的下属概念除美术外还可以列出音乐、舞蹈、影视等名目。美术的下属概念有绘画、雕塑、建筑等,这些概念又有各自的划分。这一系列的名词似乎都昭示了艺术的光环。
艺术的起源在西方长时期最为盛行的说法是“模仿说”,模仿是从艺术产生的方式上来讲。模仿谁呢?或者是上帝,或者是各种动物,理念的或现实的造成了不同的参照体系。“游戏说”的理论可以推及到康德,席勒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够摆脱来自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审美的游戏就成为艺术的创作了。艺术真的能让人摆脱两方面的压力吗?从这个角度上看席勒的主张多少有些乐观主义味道。“巫术说”是以泰勒和弗雷泽为代表,人类学的理论注重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给我们以假说。“劳动说”是在恩格斯的劳动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但是艺术的产生真的是一个原因的作用吗?我们在理论研究上过于注重“唯一论”了。真理是唯一的吗?真像是唯一的吗?科学的教育模式使得我们追寻唯一答案的时候,真相距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
艺术的产生是在一个长时期内的综合性作用。原始时期的艺术品是在我们今天的追述下成为艺术品的,其最初的功能和定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欣赏功能所能够涵盖的。实用的价值和欣赏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统一在一件物品之上的,人类历史上早期的艺术品多数情况下是和信仰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阶级伴随着国家机器产生,艺术的最大主顾是统治阶级的贵族们。尽管审美享受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的参照确实是满足某个具体的人的要求的创作。大量巨大石器、青铜器和数量众多的陶瓷器和玉器等器物的制造和宫殿、陵墓以及神像的建造都是群体创作的艺术品。艺术的创作主体是非独立的,艺术创作的参照标准是有政治依附性的,艺术的非独立性注定了其依附的身份。
个体艺术家的出现和书画艺术(西方的雕塑和建筑)跻身于文化的范畴似乎使艺术获得了独立的身份,而个体艺术家的非独立身份本身就是艺术非独立性的表征。中国的艺术长期衣服政治,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尽管十分密切,艺术为宗教服务的实际原因是宗教的背后有权力的支持。西方社会艺术曾经一度服务于教会,摆脱教会的独立统治之后成为各地政权的服务者。无论是服务于政治还是服务于宗教都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当艺术品成为商品的时候艺术开始服务于群体中的各种个体。
西方的艺术品成为中层阶级个体收藏的时间可以推及到古希腊时期,庞贝城的发掘使我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到艺术品的历史。中国士大夫收藏书画之风向来兴盛。经济始终是制衡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一直到近代艺术品的商业性才完全发挥出来。市场的可操作性使得资本寻求能够产生最大利益的商品,艺术品便不经意间获选。
艺术依附资本以后,艺术家的创作便不是单纯的生产艺术品,同时也是在整合资本。经纪人和画廊在包装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时候创造了相当的附加值。批评家的批评工作本身可以看作是另一种生产,但是鉴于其对于艺术市场的监督作用,其工作有着综合性的作用。策展人的工作带有某种服务性质,其服务于艺术家和艺术品,同时也服务于投资者和公众。
艺术的非独立性在艺术概念下的各种因素都明显的依附于经济的制约的时候使我们发现席勒说的审美的游戏(即艺术)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艺术在物质和精神的夹缝里是表现了精神的变动却最终寻求物质的满足,这也是一种置换。艺术家出卖了精神的承载而获得物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