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天,郭沫若来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视察,精通历史与考古的郭老,对6000年前的遗迹、遗物看得很仔细,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解说,对不清楚的地方,便要问个明白,但更多的时候,他是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在参观中,郭老一再对陪同人员说,半坡遗址对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是个极其珍贵的宝库,今后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发掘、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的先民们,是如何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是如何从事生产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是如何创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的。
1960年8月,郭老再次视察西安半坡博物馆。经过一年来的进一步发掘,该馆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郭老兴致很高地参观了每一个展厅,仔细察看每一件遗物。当郭老一行来到装有一女孩的瓮棺前时,解说员说,在半坡时代,成人死后葬于氏族的公共墓地,而未行“成丁礼”的幼童,则是装入“瓮棺”,埋在自己的房屋附近,以免被野兽伤害,这种习俗,体现了人类最崇高最真实的母爱。郭老听后,不胜感慨,他说:爱护儿童,历来有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后来,郭老为瓮棺题诗道:“一女三岁余,殉葬见其初。手有骨环镯,身有碧玉珠。尚有三彩陶,一瓶兼一盂。棺乃木所制,与瓮亦复珠。又缘母爱厚?贫富或不如?”
郭老看到这么多原始社会的遗址遗物,十分兴奋和激动,不禁诗情潮涌,又挥毫为该馆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其后,他还应该馆的请求,题书了馆名。
198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修建了仿原始社会房屋棚架造型的迎宾大门,门顶部嵌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图案的铜制图徽,其下便是郭老题书的“西安半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