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万一台古董相机反思我国的相机收藏
——古董相机第37讲
今年六月一日,中国摄影报刊登了“世界最古老商业相机拍出六百万高价”一文,13年前儿子高峻岭也在中国摄影报上刊发了“雷声过后的反思”(1994.10.21)当时新加坡拍卖一台东风相机11.4万,事隔十三年之后奥地利一架1839年达盖尔湿板滑箱式相机以58.86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05万)高价拍走,而直观我国的相机收藏,却出现了很不该发生的事情。
(1)、据我所知,全国各地有不少相机收藏大户转让了全部古董相机。
(2)、有一部分90年代初的相机收藏家转行去搞经营了,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效益决定了人们思路、也无可厚非。
(3)、收藏品市场里的“老相机”有些是一张报纸,一块布放在地摊里卖,还无人问津。当然是些大路货、残缺不全的老相机。待遇要比收藏品中的赝品还差。2007.6.10杭州日报报道,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在文化遗产日义务为市民鉴宝结果是“市民来鉴宝 难得一件真”。这里包括字画、玉器、青铜器、钱币及杂件。可是放在眼前的真品老相机却视而不见,热衷于去收藏品市场“淘宝”,请收藏品市场的“专家”鉴定,你蒙我,我蒙你,热得不亦乐乎。
(4)、有个别媒体记者,甚至大学教授直言不讳的告诉我“老相机和相机收藏馆不可能被关注,没有必要办,言下之意,你搞不去的,最终也搞不出名堂。而事实是高氏相机收藏馆已步入15岁了。第一财经日报用两个整版介绍我馆。
(5)、有个别摄影爱好者甚至来电来信指责我“你收藏的是一堆垃圾”。高氏相机收藏馆的藏品量和质,国内相机收藏朋友有目共睹的,但这种流言蜚语却时有发生,有些还出自很“内行”人之口,我只能一笑了之。
(6)、2006年10月高氏相机收藏馆绍兴路鉴定部房子拆迁,一半藏品600多台老相机面临无家可归的景况,我甚至作出离乡背井的打算。杭州市政府和拱墅区政府及时安排了过渡房,并将作下一步安排才介了围。
(7)、上述六种情况,必竟还是帮助我、关注我的人和事多得多,北京、上海、杭州,二十几家媒体帮我呼吁,想方设法,外地民工也来帮我整理包装老相机,甚至国外的相机收藏人也来信来电,发电子邮件,北京一位母亲带着儿子特意来杭州叮咛我“高先生,一定要坚持下去……。困难总会克服”。北京电影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二位老师再三关照我“注意身体,问题一定会解决,我们也在想办法”。杭州市市长专线12345为我多处联络寻找合适的房子。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大学教授、有国家干部……
上述7种情况的发生究其原因
(1)、与论导向很重要,全国没有一家相机收藏的专业报刊,其他报刊在宣传力度上有限,认识角度上也有差异,所以才会出现100年前的一台古董相机价值不及100年前一只瓷瓶、瓷碗的1%价格。甚至不及一块石头。我们从藏品数量的珍稀度、从工艺复杂度、从文化历史的底蕴、从藏品的原价位……多角度思考,多不应该出现这样怪现象,这关健所在是宣传不够,特别是国外这种报道太少,对欧美市场的价格不明了,吴钢先生作出了典范值得赞颂。
(2)、作为相机收藏人不要急功近利,希望老相机能和股市一样,年年月月升值,要耐得住寂寞,收藏相机是收藏文化,是研究摄影史、相机制造史及相关使用人,保留住古董相机,使下一代不至于看古董相机要高价租借才能看到,2004年我国曾有租借一台老相机,光保险费支付200多万欧元的事例。
(3)、哈尔滨、西安、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近年来也出现老相机陈列室,从几十台到几百台,虽然只对圈内开放,但它是照相机收藏馆和博物馆的前身,应该大力去扶持。主办人把一件件老相机捧回来要投入资金,维护保养要投入,研究考证要投入,通讯接待要投入……可是却没有经济上的收益,我这十几年来的手机费、座机费似乎全部是接来电——来参观咨询的,鉴定评估的,问价格的。所以对这些陈列室,多些关注、扶持和宽容。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是公益性质,是在为国家为民族留下近现代珍贵的实物和文物。这里既有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股票市场中大户和机构、善待他们这些领头羊对整个相机收藏至关重要。如果他们也跳水逃离,老相机自然十几年徘徊了。这些个人和家庭办的相机陈列室,它比企业办的博物馆经济上无支撑,又没有广告宣传带来的经济效益,难度更大,意味着付出更多。它与国办博物馆就更无法比拟了,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更需要方方面面坷护它,而主办人本身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相机收藏早日与国际接轨,我深信我国的相机收藏事业春天即将来临。
欢迎报刊登载请署名
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 高继生
二00七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