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田籽玉的收藏日益升温,每克炒到上万元,令身价暴涨的黄金都望尘莫及,势头甚至远超过瓷器和字画收藏。追捧者的狂热也让和田地区的玉石开采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据报道:该地区去年每天有上千
台挖掘机在轰鸣,从某种程度上讲场面堪比当年三峡大坝工程。近日,记者就籽料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和田玉收购站原站长、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蒋有儒和资深籽玉收藏家张广天。
山料 产于山中的原生矿料 下品
水料 河流上游的次生矿料 中品
籽料 河流下游的次生矿料 上品
采玉
古人月下捞 今人机器掘
记者:当下,和田籽料收藏日益升温。作为资深藏家,你们是怎么理解“籽料”这个概念的?
蒋有儒:出产在新疆的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卡拉喀什河(墨玉河)及叶尔羌河(绿玉河)中像鹅卵石一样大小不等、表面光环的玉石原料就叫籽料。因为和田县玉龙喀什河所产的籽玉数量较多,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几千年来最受爱好者青睐,所以它最具代表性,又因它出在和田,故而就统称为和田籽玉了。籽玉分类一般都是按颜色分的,大致分为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青花玉、碧玉等七个品种。
张广天:和田籽料是指在和田地区的河流中受河水冲刷、浸润形成的天然玉。这个概念是民间说法,是相对山料是母、籽料是子的关系提出的,也是受现代矿物学影响的结果。现代矿物学认为,在山脉中的岩矿为原生矿,而由河水冲击崩裂或露于外表的原生矿经久而成鹅卵石状的为次生矿。次生相对于原生,就是母子关系。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山脉中的岩矿与河道中的玉料是同一种物质。
古人强调的“真玉”就是籽料,国之重器用之。在古代和今天,得到真玉是很难的,但汉民族在文化中是极端崇尚玉的,玉难求,而爱玉者众,于是转而寻找替代品,于是岫岩玉、南阳杂石、翡翠便被逐渐进了广泛的玉石概念圈。
记者:关于什么是玉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因为古人对此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就籽料的鉴定问题,你认为现代鉴定机构可信吗?
张广天:正是因为近代实证科学的方法被鉴定机构确立为唯一的科学鉴定方法,于是才有了俄罗斯料、青海料冒充和田料卖同一价格的欺骗行为——反正都是同一种矿物,便只重成分不重产地了。可是玉不是黄金、钻石,它的成分非常复杂,目前的西方科技只能了解一部分,如果我们把玉的界定也粗暴地按“去产地”化来定义,伤害的恰恰是大家的钱包。
记者:与山料和山流水相比,籽料有哪些特别之处?
蒋有儒:和田籽料的质地更加细腻、温润、鲜活,更富于灵性、深沉、含蓄……比重、硬度、韧性也较山料和山流水更高,光泽更柔和,杂质更少,色彩更加丰富。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籽料的开采情况。
蒋有儒:建国前籽料的开采情况基本上都是民间自发的捞,即在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的5月的枯水季节,部分农民趁农闲季节在河流中去寻找,古称“踏玉”,还有月下捞玉之说,把拣到的玉送交官办的收购站点,或者交到当地官府向朝廷进贡,也有小部分由北京等地专门从事玉石买卖的商人买去,再长途贩卖到北京的玉雕作坊。这当中只有清乾隆年间有过一段时间人工挖掘玉石。
建国后从1950年至2000年,这50年中也基本上承袭了建国前的捞拣方式,只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因为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玉料价格提升,才有少数农民在农闲时拿铁锹和十字镐在河床中挖掘。至2002年后才开始用机械(挖掘机)大规模地自由开采。由于是无人管理自由开采,河道被挖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2007年10月开始,国家下文进行整顿,禁止用机械进入河道开采,因此现在又恢复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工挖掘方式。
皮色
籽料见红
价值连城
记者:有人说“籽料去了皮,神仙认不得”。现在不少藏家对皮的追求已到近乎痴狂的程度,这种做法似乎“不传统”,因古人雕玉是不留皮的。
张广天:皮是什么东西?就是玉在河床里月浸日润受金属离子渗透获得的表皮,通俗地说,就是玉生的锈。按色泽和布局的不同,皮分枣红皮、秋梨皮、烟油皮、虎豹皮、撒金皮等。在清以前,玉匠碰到玉料上有皮是要去掉再雕刻的,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瑕疵;而清代以来,崇皮之风渐起,皮被看成是有工艺价值的美丽颜色,可以用来俏雕,如刻个公鸡,留点红皮做鸡冠等。
俗话说:“籽料见红,价值连城。”又有“羊脂朱斑”一说。只要是天然鹅卵石形的玉料,在白色系里,表面带上枣红皮,目前在市场上就可以卖到天价。天价是什么概念?100克的东西,卖50万元不贵,喊300万元仍然抢手。
记者:你认为疯狂玩皮的原因是什么?
张广天:究其原因,我认为社会越来越浮躁功利,必然在审美上趋近肤浅。呼应着这样的审美趋势,人们逐渐从爱玉的质倾向于爱玉的皮色。
记者:翡翠进入中国的历史很短,也缺少文化内涵,可当下势头却超过了和田籽料,原因何在?
张广天:清代以来,受满族萨满文化的影响,汉满的审美渐趋融合,既喜欢玉的质地,又喜欢玉的颜色。于是,表现为对红红绿绿的偏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夺目之翡翠取代了夺魂之白玉的原因。
玩料
好玉不雕
雕玉不好
记者:中国玉文化的高潮在历史上有好几次,这次和田玉的复兴似乎又要掀起一个高潮,但不同的是当今玩家更看重天然的玉料,为什么呢?
张广天:建国前9000吨,建国后9000吨,一共1.8万吨,玉真会像大家说的越来越少吗?不会少的,挖出来的玉是不会蒸发的,不是在藏家手里流转,就是又埋到哪处古墓大坟里去了。
但玉料是会少的,雕一块少一块。雕坏一块更少一块。有些工鄙俗尚可修改,有些工虫蛀鼠咬不可逆转。藏玉只藏料,是一个当今收藏的最理性趋势。为什么不藏工?工是活的,会好会坏,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在艺术上会有任何作为吗?所以,一切炒作雕工的行为都是把藏友们引向歧途的妄为。有了料我们可以等好工的出现,而雕坏就真正失去了一块美玉。另外,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什么雕刻大师的作品多少多少万地在升,我们收藏书画不更经济吗?
记者:你强调“藏玉只藏料是当今收藏的最理性趋势”,但古人却说“玉不雕不成器”。
张广天:是的,这句话是针对不完美的料子和完美的雕刻艺术工艺而言的。古人又说了:好玉不雕,雕玉不好。要说工,人工岂比得上神工?
栏主点评
女娲用籽料补天?
北大教授张辛先生说玉时曾提到:农耕文明的内足性和定居让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早尚玉的民族。而新疆和田籽料自古以来就是皇宫和贵族身份的标志及珍藏、把玩的艺术品。千百年来,籽料之所以保持着不衰的魅力,除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其他工艺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外,还被打上了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千字文》)和田玉是玉中精品,而和田籽料又是精品中的精品,一直以来都洋溢着神秘色彩。传说颛顼大战共工时,“共工触不周山,天为之倾,女娲采五色石补之”。这里共工撞的“不周山”就是昆仑山,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就是和田籽料;另据《穆天子传》记载:中周穆王游猎至昆仑山北麓,私会西王母后,车载五色石而归,这些西王母送的礼物据说就是和田籽料。
孔子以玉为儒家道德规范的载体,称玉有“十一德”;许慎称玉有“五德”。而有温润、缜密、内外一致、声音舒扬、裂不伤人五种属性的和田籽料当之无愧。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本草纲目》等古医药专著除了强调和田玉“白如猪膏”外,还提出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但玉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因此,作为习俗、神灵等的象征物,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坚洁细腻、厚重温润的和田籽料当下受世人追捧是必然的,但追捧者目的不同:有人“比德如玉”,以玉净化灵魂;有人却看重玉的经济价值,因为物以稀为贵,籽料越来越少了。(吴聿立 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