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火,紫砂也许永远是一团没有生命的泥巴;如果没有梦,陶艺家华建民也许会永远湮没在丁蜀镇的能工巧匠里,成为众多“紫砂世家”中默默无闻的一员。然而,华建民以其天赋,采用梭子窑内“火”的变化艺术,使每一把烧制出来的紫砂壶,都像是从魔幻殿堂走出来一样绚烂。
在宜兴有一个叫华建民的“奇人”,他的出现给工艺美术界的职称评定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他制作的紫砂壶,在我国前无古人。他是中国紫砂问世600余年来,第一个用“火”的艺术解决茶具色彩的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利用釉彩),解决了紫砂窑变的技术难题。他能够使一种红泥自然地变出红中泛蓝、红中渗黑、红中透绿、红中藏金等色彩,仿佛是国画中的润色技法在紫砂工艺中的运用,把紫砂这一工艺美术上升到了紫砂艺术的高端境界。
☆个性作品
“认识”华建民完全出于偶然。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里串门,发现他家用的两把紫砂壶甚是奇特,先不说造型和寓意多么美好,最让人吃惊的是它们的窑变艺术,那种时红、时黄、时深、时浅的色泽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朋友告诉我,制作者名字叫华建民,他凭借“火”的艺术绝活技惊收藏界。
在一本紫砂名家作品集里,记者真正被华建民制作的那些美丽的窑变壶吸引了。“华氏”紫砂坊里的成品异彩纷呈,无一雷同,主人给他们取名也非常别致,“脸谱”、“冷暖水鸭”、“一缕鸿运”、“灰姑娘”、“月中桂”等等,无不凸显文化底蕴。
有人说,华建民给紫砂的凝重注入了飘逸,给紫砂的典雅古朴掺入了灵动新奇,开创了全新的紫砂审美观。这一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当然,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归根结底还是华建民能够巧妙地运用窑火。“我无法重复同一样作品,每一件都是都是孤品,这应该归功于窑火的功劳。”
☆用“火”天才
的确,早在十多年前,华建民就注意紫砂原料和研究材质,到当时尚未废弃的原矿挑选购买纯正的优质紫砂原泥,年复一年,他竟然搜集到约150吨的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它们都是稀品,足足可以用上七八十年。库房一隅,有台碾泥机,华建民每每都是亲自配料碾磨。另有两座梭式窑炉,烧制由他一手操作。日积月累,他对不同泥料制品的烧制温度、气氛了如指掌。
紫砂窑变中的红、黑、蓝、米黄、金、绿等色彩,均是在火的烧制中自然过渡而形成的,而不像传统的制壶是添加化工原料配制而成,它是纯天然的红泥、紫泥、本山绿泥这三种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独有的上等纯正泥料,经石磨碾碎成均匀的颗粒状细末,再炼成泥团制成紫砂壶。
☆窑变秘诀
紫砂窑变,用单一纯正的紫泥,制成斑斓绚丽之品,其价值在于色中有色,色中藏色。那么,一件紫砂作品上怎么就会出现无与伦比的色泽,华建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记者:“在100倍放大镜下观察,窑变紫砂壶的泥料中含有许多黄褐色的小石块,这就使得窑变的紫砂泥直径比传统壶的略大。有了这样的原料,才可以确保窑炉热量在1100℃之内,是紫砂矿泥自然变色的必要条件。”华建民还告诉记者,为保险起见,窑炉工在烧到800℃时,他都要亲自上岗烧炉。
华建民圆了前人不敢做的梦,完成了紫砂真正意义上的“窑变”。
华建民简介
华建民(建明),号砂立,1962年出生于中国陶都宜兴,1980年在宜兴合新陶瓷厂从事新产品造型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艺术创作室。系宜兴市陶艺协会会员,著名青年陶艺家,工艺美术设计师。
1994年,华建民开始对紫砂茗壶进行研究创作,从紫砂矿源到紫砂的成型、烧成进行全方位探讨,独创了紫砂艺术手捏成型法,使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得以极大提高,所制作品构思奇特、格调清新,旷野之中见圆润,拙扑之中见秀气,远古气息浓郁,达到心到、意到、神到的艺术境界。许多作品彻底打破几百年来传统的紫砂壶造型,气势雄浑,力度非凡,整体形象生动,构思奇特新颖,貌似怪奇无常,实则合情合理。每件作品均为绝品,有"天上之良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之美称。
华建民艺术成就记录
1990年,作品《紫砂宝鼎》获全国艺术陶瓷设计表扬奖。
1991年,作品《紫砂仿古香炉》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
1992年,作品《六环紫砂盆》获江苏省陶瓷新品展评二等奖。
1994年,作品《金秋承露》获全国艺术陶瓷设计展评二等奖。
1995年,作品《风声,雨声和土》获省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三等奖。
1996年,作品《秋艳》、《山寨情》、《晨露盂》获省工艺美术陶瓷新品二、三等奖,作品《双龙供春》、《隐龙戏蟾》入选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
1997年,被香港权威性全球人物志编入《世界名人录》。
1998年,作品《同行》入选中外陶艺家邀请展,作品《窥今思古》获98香港回归一周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世界艺术家人才大典》。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播出专题片《供春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