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员杨凤江1日在“探秘三星堆、寻访南丝路”科考活动中告诉记者,三星堆出土的几件最为重要的文物,如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金银面罩、青铜太阳轮等,都蕴藏着三星堆文明与彝族文化的关联。
据杨凤江介绍,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以眼珠凸出的奇特造型成为难解之谜。在它出土之前,有关这类青铜面具的形象有文字记载的极少,但彝文古籍对纵目人却有明确的记载。
他说,根据《查姆》等彝文典籍描述,人类社会初期分为独目人、纵目人、横目人三个时代,其中纵目人鼻子剪刀样,嘴巴像鹦哥,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形象一致。
“尤其是三星堆纵目人面具和部分其他面具的额头上还有一个方形的孔,有人认为那是便于面具铸造的需要,但另一部分面具上却没有。”杨凤江说,“这一方框更可能是隐含了独目人的历史。”
出土于三星堆2号坑的青铜大立人被认为是古蜀王国的群巫之长,其双手的造型让学者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大立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环握中空的姿势是手握神杖的模样,但杨凤江告诉记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两只手的空洞都是不对称的,除非把神杖扭弯,否则无法插入。“这双手更像是彝族祭祀活动中主祭大毕摩的手。”他说,“毕摩相当于彝族的巫师,他们请神时右手于上举金杯,左手于下举银杯,右手向内绕左手三圈,驱邪时则向外绕。”
在三星堆,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戴金银面罩的青铜头像,在中国出土文物中史无前例,而只在古埃及等国家出现过。杨凤江告诉记者,这与彝族祭祖大典中祖公祖妣戴金银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今彝族的大锣笙舞里领舞的一男一女仍带有木质面具。
“从中我们不难想像,这些青铜人像不是外来之邦,而是西南的世居民族。”他说,“从青铜人的造型中可以理出一条线,即从独目人到纵目人再到横目人,虽然这些青铜器处在同一时期,但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人物的形象。”
此外,据杨凤江介绍,三星堆的五等分青铜太阳轮所表达的信息与太阳崇拜有关,是浓缩了彝族分五季、十月的太阳历法的一种古老符号。
对于为何三星堆文明与彝族文化有此关联,杨凤江说他无从猜测,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我国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就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目前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而在对彝族族源的不同说法中,也以氐羌说影响最大,它认为彝族是自西北南徙的古代氐羌与西南土著融合而成的复合民族,至少在东汉时期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