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有时却很小。一日在大楼电梯里遇到邻居徐女士,平时见面大家都客气打个招呼,但彼此没有再深入熟悉。那天她对我说,在新民晚报看到我写的文章,文中提到民国时期的上海明明火柴厂,她父亲就是这个厂的老板。这真是太巧了,我收藏研究几十年前的火柴历史,想不到媒体一张报纸就把我和他的后代联系上了,而且是同住一幢大楼。
几天后,我邀请她和她还健在的老母亲到我的家庭收藏馆看看。徐老太太看到满房间琳琅满目的火柴盒非常高兴,尤其看到7O年前的那盒上海明明火柴厂的火柴(图左),更是激动万分,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讲起他们的明明火柴厂艰辛创业的那段往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和瑞典的火柴充斥上海滩十里洋场。面对“洋火”大举入侵中国,大量白银源源流出,我国民族工业有识之士奋起抗争,在实业救国、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号召下,大力发展民族火柴工业。徐老太太说,上海明明火柴厂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建厂的。当时创业初期十分艰难,资金紧张时发工资也很困难,自己辅助丈夫千方百计调头寸,保证工人收入,维持企业运转。为了与日商抗争,徐老板在火柴盒上印上“国货之光”、“品质精良”等口号(图右),大打民族火柴品牌。在全国同胞群情激昂购买国货的爱国热情支持下,国产火柴销路打开,自己的工厂终于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就这样,上海明明火柴厂跟随其他民族火柴厂联袂奋斗,打破了“洋火”一统中国的局面,大长中国人民志气。说到当初办厂之辛酸,徐老太太唏嘘不已。讲到自己的火柴厂能参与抵御日货,她又神采飞扬,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一盒火柴,引出了徐家的一段往事,令人无限遐想。这盒早期火柴虽然外观粗糙,工艺落后,但它毕竟是民族工业的产品。值得骄傲的是,这些火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体现中国人的爱国气节尤为感人。事隔70年,看看这些民族先驱留下的尘封泛黄的老火柴,每个中国人都引为自豪。颇为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徐家没有留下上海明明火柴厂任何片纸半页。望着她们遗憾的表情,我决定把自己收藏多年的这盒火柴送给她们留念。徐老太太捧着这盒火柴十分激动,千谢万谢告别。望着她蹒跚渐远的背影,我感慨万千,中华民族就是有了这亿万纯朴爱国的民众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我们的祖国才能日益富裕强大。如今,这盒火柴应该“物归原主”了,在她们那里更有意义。这也许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收藏爱好者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