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门户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火柴与其他一些货物涌入了中国,从此火柴在中国又有了另一种称谓“洋火”。
后来一些有志之士为了振兴民族工业,于1877年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制造自来火局,中国第一枚火花“马牌”随之诞生了。随后,1879年创建的广东佛山巧明火柴厂及其“舞龙”火花,也在早期火花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
甘肃最早的火柴工业诞生于1913年,由光绪进士、临夏人邓隆创办。邓隆,字德舆,1884年生于临夏。邓隆从小好学,十几岁入庠序,考取了秀才。1903年,邓隆考得解元,翌年中进士,任四川南充县知县。
1910年邓隆回乡省母,路经兰州,兰州道彭英甲与邓隆谈起兰州地处西北,“洋货”分三路侵入,一路由沪、杭等地由西安经天水进入兰州;再一路是京、津等地的货物经包头、宁夏等地进入兰州;还有一路是由新疆经酒泉、武威进入兰州。因路远难行,除运费外,还层层加价,售与百姓要价甚高。因此,当时兰州及周边地区的劳动人民依然使用着火镰等。
邓隆闻听之后,就又与同乡、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商议,决定创办甘肃第一个火柴厂,起名为“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在兰州黄河北原官办铁厂旧址(今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南)。当时预定筹股两万两白银,每股50两,其中官府投资40股。私股中邓隆、马福祥各投40股,其余为官绅认购。并召开了股东大会,推选邓隆、马福祥、孟智生、令惟一等人为董事,邓隆为董事长兼经理。从而拉开了甘肃近代实业救国,发展自己火柴工业的序幕。
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生产火柴所用的刨剥机、排梗机等是购于西安协和火柴厂的二手机,运至兰州发现已陈旧不堪,经工匠修理后方才使用。硫磺、赤磷、氯酸钾等化工产品,由上海、天津等地购来。生产火柴所需的白杨木则采购于青海。
光明火柴厂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生产出的火柴名命为“大鹿”牌,尽管当时印刷简陋、纸质粗糙,但这却是甘肃省的第一支火柴。之所以将“鹿”作为商标,是因为“鹿”为“禄”之谐音,“禄”在古时被视之为福。
“大鹿”火花为贴标,图案正面为一只奔腾驰骋的梅花鹿,象征着企业能够蒸蒸日上、永远向前。该火花图案的右上方有“大鹿火柴”以及下方正中央的“光明火柴厂造”字样。
除“大鹿”牌火柴外,光明公司还生产出了“轮船”牌、“朝阳”牌等火柴。火柴产量最高时,日产火柴可达15箱(每箱240包,每包10盒),行销甘肃及青海等地。
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自开办以来,其间历经火灾、法币贬值等灾难性打击,直到1951年8月停办。但不管怎么说,它犹如冥冥黑夜中划亮的一支希望之火,照亮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后,天水、静宁、岷县、临洮等地都相继开办了火柴厂,大大改写了民间的用火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