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懋《江枫秋艇图》
http://www.socang.com   2007-11-14 13:16   来源:

局部

  北宋末画院推崇“古图”,小青绿山水画应运而生,但是纵观南宋,除师法赵伯驹的张训礼略变其法之外,似乎没有多少小青绿山水画传世。元初赵孟倡导“画贵有古意”,他画了不少山水、人物画,如《茅亭松籁图》《秋郊饮马图》等都有青绿色薄罩,若谓之“小青绿”也无不可,但如论青绿色与水墨结合得比较完善,相得益彰的,则其再传弟子盛懋的《江枫秋艇图》可谓精品。
    
    此图为纸本,纵24.7厘米,横111厘米,青绿着色。两叶渔艇并行于江中,船头的两翁隔舟相对,闲坐笑语,似乎暂时忘了生计的忧患。一舟有小童于船尾摇桨。有笠帽、蓑衣、钓竿挂于舱篷上,江中再无其他舟船,他们也该是渔罢归家了。右边是近岸,岸上乱石重叠,杂树丛生,前两株是枯树,一株向左横卧,枯枝作蟹爪状,伸向江中,枝上垂挂藤蔓,藤叶双勾,着硃砂色,一株则挺立,枯枝作鹿角状。后面两株是点叶树,一株作介字点,墨色浓郁,一株作阔笔竖点,墨色清淡。位于最后的,是一株点题的枫树,树叶作双勾,染淡硃砂色,与前面的藤叶及江面上南飞的候鸟相呼应,点出了秋的季节。左边船后是茫茫江水,远处现对岸的土坡,而后渐见山峦,有一峰高耸如立,天际远山隐约。
    
    与此前的青绿山水往往因用色而笔墨较少相比较,此图的笔墨与青绿色的结合已经非常成熟。墨和色,在一幅画中虽然相融相合,但始终互相制约。色多则掩墨,尤其是大青绿,往往只剩下轮廓线。而小青绿山水,也往往为让色而皴笔减少,色也大致平涂。五代以来水墨画的技术已经非常完美,而且为世人所认同,如色太重掩盖墨骨,画家心有不甘。于是不断地在改进墨与色的融洽,创造出一整套完美的小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盛懋此图就是:先以水墨勾、皴、擦、点、染,几乎完成一幅水墨山水,只是染的墨色稍淡,为以后的上色留有余地。勾笔劲挺,尤其是人物的勾线,显示盛懋此时已经上追赵孟,功力大进。以披麻皴画石,皴线时相交合,似有王蒙解索皴的影响,墨色浓淡变化多端。苔点浓密,醒出层次、结构。然后开始在墨骨上着色,中国画“六法”之所谓“随类敷彩”:船、人物衣着、树身、树叶,各依其色敷彩。双勾树叶着硃砂色,而点叶则罩染墨青,甚至点也以墨青点复罩。山石自是画的重点,先以赭石色普罩,再在石的凸面以极薄的石绿罩染,以免太厚而遮盖下面之墨骨。然后再区分石面而分别以石绿或石青薄罩。分数次有所侧重地加染,使留下的石绿、石青色浓淡变化,色感丰富。
    
    这种小青绿的着色方法,历千年而沿袭至今,依然为大众所乐见,成为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水彩和油画的风景画的一大用色特征。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盛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