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铸法是普遍应用于隋唐以前的铸钱工艺。在传统的铸造方法早已退出造币领域的今天,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项研究?研究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具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项目主持人、中国钱币博物馆教授级研究员周卫荣。
周卫荣说,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缺乏认同。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人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对石范能否铸钱、铜范能否铸钱、汉半两叠铸范(原始叠铸)是否存在,以及陶范、石范与铜范之间的演变关系、叠铸工艺的演变等。也就是说,古代遗存下来的大量精美钱币,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而准确的回答。对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既是钱币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也是冶铸技术史和科技考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与鄂州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湖北钱币博物馆、鄂州市钱币学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周卫荣说,模拟实验研究取得的直接成果,是解决了此前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不正确看法、错误论断以及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先秦时期在泥型上直接刻范铸钱的说法,实验证明完全不可行。先秦空首布范由炼泥制成,泥沙颗粒要小于100目,烘范温度达1000℃以上,持续时间30小时。空首布的祖范是石范。铸造空首布的技术关键在泥范的烧制和泥芯的制作。第二是石范可以直接铸钱。古代石质钱范大都为滑石和绿泥石,石范铸钱的关键是烘范温度和浇注角度的控制。石范铸钱在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而且开启了我国铸钱业的第一个大发展期。这一工艺传承商周的石范浇铸,在西汉早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铜范的发展普及和叠铸工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确定了汉半两圆盘铜范母属于原始叠铸;叠铸起源于铸钱,铸钱业发明了叠铸工艺。这一技术创新是在汉初政策开明、思想解放、技术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钱实践中萌生的,在中国传统铸造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至今尚在使用。四是解决了铜范是否可以直接铸钱的问题。铜范铸钱的说法长期受到冶铸界的质疑,我们的模拟实验研究证明,铜范是可以直接铸钱的,铜范铸钱的关键是铜水不能与范体直接接触,要有隔离层,且隔离层必须超薄、坚固、耐高温。汉代的铸钱业继承发展了先秦的金属范铸造工艺,并把它不断发展光大,推向极致。五是石范不仅可以铸钱,而且可以作为祖范铸造铜母范;叠铸铜范母大都由石范浇铸而成。进一步,我们发现,范铸法铸钱经常使用石范作祖范。六是南朝萧梁的铸钱工艺,是一种超薄双面型叠铸。这种改进了的叠铸工艺,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是铸钱推动传统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例证。萧梁双面叠铸的关键是,子泥范必须由炼泥制成,范料颗粒要小于100目,烘范温度要达到1000~1100℃。
长期从事钱币学与冶铸史研究的周卫荣认为,这些研究直接针对范铸法铸钱工艺,首先解答了中国古代钱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取得成果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铸钱领域。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源于青铜时代。“三代”(夏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青铜范铸技术的精华由铸钱业继承下来,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造实践中不断演进。不论古今中外,钱币制造总是不断发明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这是铸钱业引领中国传统铸造工艺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代铸钱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内在动力,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尽可能保持钱币重量和成色的一致。
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周卫荣作了如下概括:铸钱继承了石范、金属范浇铸工艺传统,并将其推向技术高峰;铸钱发明了叠铸工艺和母钱翻砂工艺。由于“叠铸”和“翻砂”工艺是青铜时代之后中国传统铸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新技术新工艺,因此,铸钱工艺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之后中国传统铸造工艺的发展。
周卫荣最后说,这项模拟实验研究的成功还表明,采用科学方法,多学科协作,对钱币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项目就是集合钱币、考古、科技史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力量,采取多种科学方法进行的,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意见来说,就是“实验方法科学严谨,分析依据合理充分,实验论证缜密”,因而其成果具有说服力。这也是我国钱币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实例——钱币学研究已经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依据,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