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北京一家拍卖行以高价拍卖了一枚三国时期的东吴古钱“大泉二千”(见图)。三国时期发行钱币并不少,为什么独独东吴这枚钱鹤立鸡群,起价不菲呢?这是有其原因的。 公元二○九年,曹操首先改革了董卓所铸的劣质恶钱,恢复使用汉代的“五铢”钱。曹操以独特的书法大量发行这种钱币,称之为“魏五铢”,在三国时期,“魏五铢”是重要的流通货币。公元二一四年,蜀国刘备在连年战乱、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以“军用不足,备甚忧之”为借口发行了“直百钱平诸物价”,将钱币的面值一下子提高到一百,但“直百五铢”在北方和南方根本不接受而行不通,只能在四川一带流通。公元二三六年,东吴孙权比刘备更离谱,发行了面值更高的“大泉五百”,紧接着在公元二四一年再发行“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的高面值大钱,钱币面值越铸越大,百姓生活却越榨越穷,“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发行后,物价进一步上涨,弄得人心惶惶,百姓反感甚大,强烈的民愤迫使孙权不得不在三个月后下令停止铸造。虽然这两种钱停止了流通,但仍有实物未曾回收。赤乌九年(公元二四六年)东吴当局惧于民间压力,无奈下令回收“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总算平息了长达六年的“大钱风波”,昙花一现的高面值大钱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这类高面值钱币名声不好,因此无论平民百姓或是当朝财主都不会留下作“纪念”。时隔一千七百多年,臭名远扬的“大泉二千”偶出现在拍卖会上,当初之臭名已被今日之稀见所淹没,高价起拍,亦在情理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