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最著名的珍钱约三分之一集中在辽、金、西夏三朝。辽和西夏钱制简单,基本流通小钱。金代的钱制复杂得多,有小平、折二、折三及折十等多种面值,且钱文讲究书法艺术、铸工亦十分精致,这与金人接受了较多的汉文化有关。 旧称崇庆(1212)、至宁(1213)、贞(1213—1217)为金钱三珍,存世绝少。至宁元宝楷书大钱发现最早,同治六年(1867)正月,王懿荣之父购于北京广文斋。当时泉界不相信天壤中会有此奇珍,直到民国初年,方地山得崇庆元宝篆书大钱,与至宁钱形制相若,二钱铸期仅差一年,互相印证,众疑始释。今此二枚孤品均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前几年风闻民间又有新出,及睹实物,均是伪品。贞通宝楷书大钱近年发现一品(见下图),钱文清秀挺拔,与崇庆、至宁为同一人笔迹,大小轮廓也完全一致,可谓鼎足而三。旧谱称崇庆、至宁为折五钱,今据贞实物测量,应定作折三。贞年间,金王朝已成强弩之末,皇室贵族昏庸腐败,面对元军压境一筹莫展,除南迁汴京,搜括民间骡马粮食及滥发纸币外别无良方,造成生民重困,纸钞贬值,钞一贯仅值铜钱一文。贞三年时改发贞宝券以取代交钞,一年后又改行贞通宝新钞,旧宝券一千贯才抵通宝新钞一贯,几番折腾,连富户也变成了贫民,时称“坐化”。估计贞通宝铜钱也铸于此时,可能仅属新钞的点缀品,所以铸量有限,至今自成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