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南京演出市场是通俗流行演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如今,高雅演出已呈现走热势头,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高雅艺术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正在逐步走向市民生活。
走热
高雅艺术
成为消费新风尚
今年以来,南京高雅演出全面走热:上半年,《西望长安》、《暗恋桃花源》、《再别康桥·中外诗歌散文撷英音乐朗诵会》、《立秋》、《摇滚芭蕾》、《牡丹亭》等都深受市民欢迎;9月以来,《德国柏林交响乐团南京音乐会》、《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藏谜》、《1699·桃花扇》、《郎朗南京钢琴独奏会》、《42街》、《吉赛尔》等都引发了热潮;而从10月到12月将有3场来自荷兰交响乐团的音乐会,12月将会有李云迪的钢琴演奏会,年底还有英国摇滚钢琴王子罗伯特·威尔斯的音乐会……戏曲、话剧、歌剧、交响乐、原生态歌舞、音乐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全面开花,票房一路走高,观众连连爆棚,高雅艺术俨然成为南京文化消费新风尚。
高雅演出为何能够走出多年来的颓废局面?南京中演文化公司总经理吴顺顺认为,从文化流行角度来说,目前,多年来"高烧不退"的港台流行演唱会有明显降温的趋势,不少观众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而随着经济的提升,"文化热"兴起,人们的鉴赏水平、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对高雅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江苏新天地演出公司总经理杨润森的印象是,今年演出市场整体状况较好,与大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1998年后文化市场放开,尤其是2004年文化部演出条例颁布,降低了演出市场的准入门槛,各家民营演出公司很快跟进,经过几年孕育,高雅演出渐达高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省委宣传部到南京市文化部门对高雅艺术都出台了扶持措施,拿出可观的经费补贴高雅演出,降低票价,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推出新年音乐会,带动了一波新年音乐会的演出热潮,每年年底,都有七、八台新年音乐会轮番上演,高雅演出渐入人心。同时,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促进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为高雅演出在南京的升温提供了潜在观众群。
碰撞 多文化背景丰富高雅艺术
当然,高雅演出在南京走热,总伴随着高雅艺术与市民乃至一个城市之间的文化碰撞。比如说,《42街》,这是一个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南京作为古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对这类"纯西方"艺术的反应与国外比较起来,自然有文化的差异,因而,演出经理人曹洋洋的印象是,南京观众比较含蓄、矜持,很难尽情表达情感。同样,这种文化碰撞也出现在其他高雅演出中,比如说《刘邦大帝》,虽然南京观众对汉文化还不算陌生,不过,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却比较隔膜,难以产生共鸣,气氛比较沉闷。不过,在看《藏迷》时,西藏异域文化元素却成为吸引南京观众的重要原因,气氛狂热,富有激情。因而,文化碰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民族与世界等等,高雅演出当然必须面对这样的命题。
高雅艺术更多地诉诸人的精神世界,而流行艺术更多诉诸人的感官世界,不过,随着时代、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文化品鉴往往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我们其实很难明确高雅演出与通俗流行演出的区别:比如说,《42街》在美国就是一个非常大众的演出,不过,来到中国以后,就成了高雅演出,这方面,有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更有接受心理上的差异;比如说,中国传统的二胡、评弹,在以前,就是市井流行演出,而随着时空转变,现在完全可以称为高雅演出;再比如说,俄罗斯的芭蕾舞,原来是相对高雅的文化演出,不过,随着各种流行感官元素的渗透,渐渐衍变成通俗流行演出了。
从观众的文明素养角度来说,也存在这样的碰撞。国外,高雅演出场所,观众在着装上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迟到了不允许进场,观众之间很少交头接耳。在国内,观众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江苏新天地演艺中心总经理杨润森说,南京观众的文明素养比以前强多了,剧场内小孩满地跑、聊天声此起彼伏、乱鼓掌乱欢呼的现象越来越少。当然,也不能单方面苛求观众,比如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南京观众接触一流艺术大师、接触顶尖高雅演出的机会较少;有的演出票务市场混乱,乱送票、乱赠票,一些与高雅艺术完全隔膜的观众走进了剧场,而真正有需求的观众却缺少机会;从演出管理角度来说,剧场在秩序疏导、剧情介绍、纪律规定、文明劝导等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完善以及高雅演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明素养也会"水涨船高"。
融合 高雅文化成为生活一部分
文化碰撞的结果是融合,高雅演出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透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文明发达程度。记者调查发现,南京高雅演出消费主
体为艺术界人士、知识分子、公务员、白领、大学生等,有资料显示,南京这部分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为高雅演出在南京的进一步走热提供了强大的市场资源,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陆续走进了高雅演出剧场,高雅艺术渐渐呈现走向大众的良好势头。
如果一个城市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市民请客不是上饭店,而是花钱买票请人看高雅演出,那么,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这个城市有文化了。在社会转型期,文化消费尤其是高雅文化消费需求将越来越旺盛,什么时候,把高雅文化消费当作与衣食住行同步的一项生活需要时,生活才真正与艺术相融合。
南京大学影视戏剧系主任吕效平说,高雅艺术可以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情商",因为情感像肌肉一样,也需要运作和锻炼。从另一个角度看,情感的必要宣泄可以保持心理健康。无论我们的伦理体系怎样严整,无论我们的法律制度怎样健全,无论我们的经济活动怎样复杂有序,但我们还需要文化来审视我们、完善我们。
差距 制约高雅演出进一步发展
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南京高雅演出的走热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高雅演出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采访了大量演出商和普通观众,大家的印象是,南京比上海相对落后:上海每年高雅演出场次约1000场,南京约300场;上海演出票零售率在60-70%,南京只有30-40%;上海票务运作相对成熟,甚至一些个体企业都可以承包销售,而南京黄牛倒票现象仍然明显,甚至团体票或赠票也屡屡出现在黄牛市场上。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文化的开拓性上还有待提高。据记者观察,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的当代艺术在南京很难被接纳,如世界前沿的交响乐、小话剧等,有的很难吸引到观众,让演出商望而却步。因此,杨润森说,南京观众在追寻传统时,需要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在文明素养方面,不少地方也亟待提高。记者连续观看了数场高雅演出,总体来看有了不少进步,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不和谐音符:法国女音乐家布菲在宁演出时,台下孩子上蹿下跳,说话声此起彼伏,布菲被气哭了;《刘邦大帝》演出时,不少观众比较漠然,有的甚至在嘈杂中退场;《藏谜》现场,不少观众不顾劝阻,任意阻挡别人的视线,甚至恶语相向;《42街》,有些观众对音乐剧很陌生,经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掌声或者莫名其妙的欢呼声;郎朗演奏会上,家长里三层、外三层围住郎朗,并急不可待地向其父亲请教教子"诀窍"……
业内人士还盘点了南京的演出场所,感觉相对落后:人民大会堂,由会堂改建,缺乏专业性;紫金大戏院,座位较少,难以组织规模演出;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在4楼,大型演出器械很难搬运搭建;南艺音乐厅,专业条件较好,但太小,无法承担大型商业演出。
因而,南京高雅演出的持续走热,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