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四大画家中,与王蒙的“繁”、“密”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逸笔草草”的倪瓒。倪瓒,初名珽,字元镇。别号很多,因家有“云林堂”,故多号“云林子”。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人。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卒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享年74岁。一生从富贵坠入困顿,以至落魄离乡,隐遁江湖。这经历,直接促成了他的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画风的形成。道教世家的倪家原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巨富,虽父早亡,但长兄文光身居道教掌门,依然有财有势。后兄亡,倪瓒当家,其时天下太平,倪瓒便将家财散发给亲故,人皆怪之。他又不善理财,大兴土木,修建“清閟阁”建筑群,导致家道中落。不久政局动荡,发生兵乱,富家都遭劫杀,而倪瓒却得以幸免。但家境败落,无法抵挡苛捐杂税的盘剥,只得一走了之。时而寄居友人家,但多数时间是扁舟飘荡于太湖,浪迹在外二十多年,至去世前才归故里。然而他也因此脱去尘事,专心书画,广泛汲取前代画家董源、荆浩、关仝之长,参照熟悉的太湖山石,创为“折带皴”,所画荒凉冷漠,空寂无人,形成其独特的“三段式”山水画章法。 《容膝斋图》便是其晚年的精品。图为纸本,纵74.2厘米,横35.4厘米,作于去世前两年,笔墨炉火纯青。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画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自署“壬子岁(1372)七月五日云林生写”。二年后再题谓:“赠寄仁仲医师。且锡山予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将归故乡,登斯斋,持卮酒,展期图,为仁仲寿。”方知此图乃是寄放在医师仁仲之“容膝斋”,以备他日为仁仲祝寿之用。比之17年前画的《渔庄秋霁图》,虽章法相似,但用笔更刚劲洒脱,“折带皴”更显得老辣纯熟,风神飘逸。 对于“折带皴”,清代郑绩曾言:“折带皴如腰带折转也。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用这种皴法画出的山石,和太湖地区沉积岩地层断面的地貌十分相似。可见倪瓒的画,虽然他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扎实的“似”的基础上的千锤百炼,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决不是信手涂鸦,不然何来他早年的自述:“见物皆画似”?倪瓒的个性特立,为人孤僻狷介,嗜洁成癖,被称作“倪迂”。所画山水构图简逸,从不作重山复林,墨色清淡,干笔皴擦多于渲染,绝少设色,也几乎不画人,虽然题得一手好字,却又从不盖一方红印。他的画在生前并不被人重视,直至明初,才逐渐引起画界注目,声价渐高。“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成为一种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