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
在中国历代画家当中,徐渭可谓既多才多艺又多灾多难。他是才华横溢的画家,更以写意花卉成就最著,“青藤白阳”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画思想体现于花鸟画领或的里程碑。清代画家郑燮(板桥)对他的作品赞叹不已,曾不惜以五十金换他画的一枝石榴,并刻一印曰“青藤门下走狗”以表示他对徐渭的折服。近代画家齐白石也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绘画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但是他自己却说“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擅草书,笔法狂纵独具风貌。擅作诗,并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而且他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了汤显祖的赞许。他还着意于民间戏曲的叙录收集,留下了《南词叙录》这样一部最早记载南戏的重要文献。如此的多才多艺或许宋代苏东坡可以与他相仿佛,然而他的多灾多难却是苏公所不可及的。
徐渭一生坎坷,出生仅满百日就成了孤儿,由其嫡母苗氏抚养,好在还得到了苗氏的挚爱。不意当他14岁时苗氏又去世,徐渭为之悲痛欲绝,向天叩头直至流血,这是他生活的一次转折。他从2l岁开始参加乡试,前后共计六次均告失败,最后不得不“与科举长别”。经受这些打击后,他曾一度精神失常,并数次自杀未遂,最后以误杀妻子而招致入狱,一关就是七年。53岁出狱后才真正开始他的艺术生涯,虽然成就卓著,然而终究一生潦倒,飘泊无定,到死都没有能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真所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题葡萄图)。哲学家有认为痛苦是增进人生价值的兴奋剂,因为痛苦往往能坚定意志,痛苦能使精神升华。徐渭正是如此,面对痛楚的现实他转而寄情于书画,以艺术来宣泄他“磊落不平之气”,敢作敢为大胆创新,力挽前期花鸟画工整艳丽的甜俗之风,而独创泼墨大写意一派,蔚然成为一代大家。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再来看这幅《杂花图》就会似曾相识了,画如其人。
《杂花图》卷,纸本,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全卷共分十段,由前而后分别画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共计十三种花卉,纵横涂抹一气呵成,真是畅快淋漓。全图以牡丹起首,按牡丹象征富贵,这与徐青藤的身世相左,故而他一变旧法而改以泼墨写牡丹“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在这枝墨牡丹上我们确实很难寻找富贵的痕迹了。紧接着石榴一枝,充分体现了他用笔的灵动,而墨荷:则重在展示墨彩的缤纷。梧桐以其肥硕的枝干稳住了这二小段的重心,这是全图的第一个高潮。以下菊花、扁豆、紫薇等只是逸笔草草,随意点染。就章法而言,疏密是相对而存在的,这一小段貌似不经意之笔,在全图的节奏处理上却起着关键的作用。紫藤如蛇的老干泼辣粗放,“一扫槎枒三丈绢”的气势,形成了全图的最高潮。紫藤的花叶更是水墨淋漓,走笔如飞而不乱,意犹跃出纸外。芭蕉是滋润而含蓄的,它与紫藤形成了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貌与质的相依共存。接下来梅枝横斜傲骨铮铮,幽兰、纤竹寥寥数笔,是为尾声。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从这卷《杂花图》中可以领略到诗的起、承、转、合,也像欣赏一部交响曲,从引子到尾声,节奏和韵味正是它们共同的内涵。我们更能通过此图触摸到青藤老人胸中激情的横流。
《杂花图》不愧为青藤老人的代表作,徐青藤更不愧为一代写意画大师。他的出现一直影响了中国四百年画坛,从清初的八大、石涛到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李蝉等,以及海派赵之谦、虚谷、吴昌硕,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等,我们都不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感觉到青藤老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