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艺术是修道院,是要舍弃生命的
http://www.socang.com 2007-10-16 09:49 来源:
当吴冠中在儿子和两位弟子的陪同下,走进会场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更热烈的掌声还将在新闻发布会期间不断响起。按照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说法,吴冠中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真视野、真胸境”的人,正是他的“真”在昨天下午的一个多小时里折服了现场所有的人。
这是88岁的吴冠中自1998年以来第一次回杭州。5年没有坐过飞机的他,为了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回顾展“沧桑入画——吴冠中艺术展”专程从北京飞过来。因为飞机延误,吴冠中一行前晚折腾到11点才到。
刚进会议室,他很沉默地坐着,甚至想推掉讲话,直接回答记者的提问。但这并不是因为疲劳,只是谦虚,话匣子一经打开,他便毫无保留且毫不掩饰。对于自己的直率,这位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说,这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有性格是成不了艺术家的”。
●母校告诉了我美是什么
许江还记得,去年去北京拜访吴冠中时得到的题字:“我的母校是培养美的母校,我永远怀念它。”
吴冠中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第一段发言,便是对母校的感激:“学工的我在参观完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后,就非学美不可了。”
于是,1936年,一个就读于浙大高级工程职业学校电机科的17岁少年,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从此中国少了一位电机工程师,却多了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母校告诉了我美是什么,当时我也可以去其他教画像的学校学习,但就不知道美了。如果我上了一座只教画像的学校,我是要后悔的,是要骂母校的。”说到此处,吴冠中激动地提高嗓音撸起袖子。
●艺术不是人人可学
如此喜爱美术的吴冠中,却并不鼓励现在的孩子们学画。“社会不需要诗人,因为诗人不是职业,写诗是内心情绪的迸发,美术也是。”
吴冠中说,美术是要真正激动的感情,才会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所以历史上的艺术大师才会那么少。学艺术需要天赋和决心,而不是因为文化课分数低、画画能赚钱。“艺术是修道院,是要舍弃生命的!”他自己当年会从热门的工科转学艺术,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今天那么多美术学校培养那么多画家,简直就是在耽误他们,学校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烂,很多就是垃圾。”
提起美术教育的泛滥,吴冠中的愤怒表现在了语言上,“鲁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些小事,长大以后不要当‘空头文学家’,他却没有想到现在‘空头美术家’的繁殖力那么强!”
●文学就是我的情人
美术之外,吴冠中最钟情的莫过于文学,并且还有着不俗的文学修养,举一件小事为证: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面向西方国家的公费留学考试,时年27岁的吴冠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仅有的两个绘画专业名额之一,得以进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
阅卷时,担任考试阅卷考官的陈之佛看到了一篇极其出采的应考文章,居然喜欢到偷偷抄了一份珍藏。这个秘密被埋藏了40年后,直到2006年才在其女儿陈修范家里发现这份手稿,而原作者正是吴冠中。现在它被装裱一新,悬挂在中国美术学院二楼参加本次展览。
吴冠中说,当年自己也是对文学充满了兴趣,但是学不了,为什么?因为学文学没饭吃,这才改了工科。而转学美术,是学不成文学,又被“美”深深触动后的一种替代。“如果说美术是我的配偶的话,文学就是我的情人,听到有人说更喜欢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很高兴。”而这个情人似乎比配偶更被重视,因为“一百个齐白石的社会功能也比不上一个鲁迅。”
●希望有更多市民来看
“沧桑入画——吴冠中艺术展”今天就开幕了,并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23日。展览中价值千万元人民币的作品有好几件,美院更是派出了24小时保安执勤。
那么多的好画,吴冠中希望能有更多学院以外的市民来看,因为“美术的责任就是提高审美,扫除美盲”。美盲和教育程度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在农村写生的时候,吴冠中会把作品拿给房东看,要是那些大伯大娘说画得很像,那就说明画得还不够好,只有他们赞叹“好美啊”,这才算得上是件好作品。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吴冠中 艺术 修道院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