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龙缸制作
http://www.socang.com   2007-10-11 15:28   来源:

龙缸制作应该是制瓷业中比较初期的事情,《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说明在洪武二年时候已经开始烧制龙缸了。

据景德镇有关资料这样解释龙缸窑:

龙缸窑
    龙缸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洪武之后,永历代应该相继制作。

正统时期,“正統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餘,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许多学者因为此资料推断正统青龍白地花缸没有烧造成功,自然也没有传世品。关于此事,本人持不同意见:

其一:这里需要先对“璺”有初步的认识,“璺”:1.陶瓷,玻璃等器上出现的裂纹,坼裂(辞海1986年版);2.裂纹,微裂(汉语大字典)。实际上,宋,元,永,宣,成的瓷器传世品上不少都有类似的“璺”,程度小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冰裂纹,也有稍大些的坼裂。由于胎土受热膨胀系数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温度降低时釉部发生冰裂纹,这些事情发生在当时并不新鲜。最典型的例子应是南宋官窑了,这时,“璺”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成为优点了。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达到坼裂程度的“璺”,不会太大影响瓷器的使用功能。

其二:观察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件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 为成器后敲碎入土,虽说有“璺”,但不至于不成器而淘汰。况且“王振以為有璺, 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 敕中官往督更造”资料仅能说明曾经没有成功,不能断定以后以及其他督陶官没有成功。其实,景德镇出土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应为烧造成功实例。

该器从外部特征来看:
1.上釉不太熟练,漏胎处较多且非常明显,可以判断应当为刷釉法制作,即明代早期产品。
2.青花发色状况来看应为宣德前后制品。
3.龙纹绘画特征也具备宣德前后特征。
总结以上,此器物为宣德产品可能性比较大。

从明代官窑制作资料来看,龙缸制作似乎并没有间断,但是龙缸由于体积太大,用途不广,不易搬运,所以不能为平常爱瓷者所轻易接触,保管赏玩,还有由于其保存不易,以及历代战乱不断,又有文化大革命等摧残,能保存下来实在是凤毛麟角,世上极少有传世品。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龙缸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