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
http://www.socang.com   2007-10-08 13:13   来源:

清·升龙纹刺绣

  织绣纹样在古代统称“织文”,省称“文”。《尚书·禹贡》:“厥篚织文。”孔安国传:“织文,锦绮之属。”《楚辞·招魂》:“被文服织,丽而不奇些。”汉王逸注:“文谓绮绣也。”后世则称其为“花纹”、“纹样”、“花样”或“模样”,也有称之为“图案”者。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从出现起,就闪烁出绚丽耀眼的艺术光芒,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更显示出迷人的风采,它和传统的陶瓷纹样、铜器纹样、玉雕纹样、建筑纹样等既一脉相承,又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始社会的织造工艺,是从编制渔猎网罟、筐箩开始的。《易·系辞》中就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记载。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编织技术,在这个时期的墓葬及遗址中,曾出土有大量陶器,上面即保留着不少清晰的织物印痕。大约在春秋战国前夕,人们掌握了多宗提花技术,并藉此织造出几何花纹织物。

  汉代以后,提花技术不断进步,提花装置也不断完善。唐代的提花技术更为精湛,丝织物花纹硕大丰满,色彩富丽。常见的绫锦花样有盘龙、对凤、拱麟、狮子、天马、孔雀、仙鹤、芝草、双胜以及吉祥文字等,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实物也有大量发现。宋元以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记载更为丰富。明清时期丝织物传世颇多,完整的织机也有传存,在南京、苏州及杭州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提花的传统工艺。

  刺绣则与织造不同,古代常将绘绣视为一事。中国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实物出土较多。比较著名的有河南信阳光山春秋早期黄国墓出土的绣绢残片,以锁绣针法刺绣出类似蚕形的纹饰,虽然纹饰有些脱落,但仍可看到采用的是双根锁绣链中留白的针法,显现出空心勾边的工艺特点。同类绣品还见于湖南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楚墓。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绣品。秦汉时期的刺绣工艺也有很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刺绣成就可以举晋人王嘉《拾遗记》所叙吴王赵夫人为代表。从宋代开始,出现用刺绣摹仿名家书画的做法,绣品注重逼真写实。明代刺绣有南绣及北绣之分,南绣的针法细腻,通常将一根丝线分为数股,以表现物体的质感。整幅绣面色彩清雅,其中以上海露香园顾绣最具成就,名扬中外。北绣的针法较为粗犷,通常将两股丝线合成一股,多用来刺绣衣服的领口与袖缘,以增强衣服的耐磨程度。绣面装饰感较强。清代在此基础上形成苏绣、粤绣、湘绣及京绣等四大名绣。另外还有蜀绣、杭绣、鲁绣、汴绣、瓯绣等著名品种,各地绣法自成体系,绣品风格各具特色,别开生面。织绣纹样在古代统称“织文”,省称“文”。《尚书·禹贡》:“厥篚织文。”孔安国传:“织文,锦绮之属。”《楚辞·招魂》:“被文服织,丽而不奇些。”汉王逸注:“文谓绮绣也。”后世则称其为“花纹”、“纹样”、“花样”或“模样”,也有称之为“图案”者。

  高春明积十余年精力,辗转全国近三十个省、市数百家文博单位收藏机构以及民间藏家处,钩沉素隐,遴选出1200余幅经典图照,终成《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煌煌巨梓,系统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轨迹。

明·仕女图刺绣

清·蟒纹刺绣

明·子孙龙纹织金锦(根据出土实物复原)

唐·宝相花纹织锦

战国·鸾凤纹刺绣

唐·凤凰纹织锦

清·团凤纹刺绣

汉·鱼纹织锦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书籍装帧设计欣赏

著名平面设计家袁银昌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准确把握主题气氛,精巧运用视觉符号,图像还原严谨到位,把中国书籍整体装帧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线上。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传统织绣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