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大多数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铭记两旁、左右侧和整个碑阴,都刻满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据此可以判断其时代。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龛各种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碑石高广不一,厚度常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龛和佛像供养人像;佛龛上方是碑额地位,上圆下方,刻满了纹饰。现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遗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北魏早期还出现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数量较少,但雕工精致。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弥勒、观音、阿弥陀佛、释迦多宝并坐等,双身佛、菩萨并立、双身思维菩萨等尤为多见,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见维摩诘等经变故事的内容。唐宋以后,石造像趋于衰微。现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河南荥阳大海寺石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碑等较为著称。
石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髻,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褶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褶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
砂岩高浮雕云冈飞天(一对)
北魏
高31.7厘米;高33.7厘米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共计有1100多小龛和51000多尊造像,开凿约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此飞天开凿在砂岩上,采用高浮雕技法表现飞天形象。造型逼真精美,雕工细腻精湛,是石造像中的不可多得之作。
石雕佛头像
唐
高56厘米
石灰岩释迦牟尼立像
北齐
高186.7厘米
此立像由石灰岩雕成,将释迦牟尼的姿态、举止和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佛像造型端庄,面目清秀,安详的神态和流畅的衣纹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尊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为石造像中的上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