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
http://www.socang.com   2007-09-20 15:14   来源:
细看传统元素 
  翻看中华珠宝文化发展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造串饰,及至一万年前新旧石器交替时期,进一步选用石英、碧玉、玛瑙、黑曜石等半透明有颜色的材料创造各种装饰品,到夏商周时期,中国男人和女人的首饰品类就已经很丰富了,头饰有笄、梳、冠;耳饰有环;颈饰有项链;手饰有镯、瑗等。身上还要戴上组合在一起的佩饰,由珩、璜、琚等组成。连首饰的材料也有竹、石、骨、蚌、贝、牙、玉、金等。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无论是耳饰、项饰、臂饰、胸饰等均反映出强烈的时代风采和文化神韵。设计是意识在物质领域的反映,是客观的,是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 
  作为现代首饰设计工作者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只有融传统的中西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珠宝首饰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有市场。现代珠宝首饰设计反映的是一种人文文化,个性化的设计,必须既重视民族特征,又追随时尚潮流,将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科学、新材料完全综合到作品中来,同样为了表达文化主题,人们可以从古老及现代的象征符号中寻找独特的个性,从中进行演绎创作,清晰地传达由古至今的讯息。例如,龙象征权利,凤象征喜庆,竹象征气节,莲象征自爱,鸽象征和平等,将这些东与西、古与今的元素结合起来,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加以敏锐的时代触觉重新演绎,创作焕然一新的时尚首饰。这种深厚文化积累可透出个人的感性回忆及珍视价值观念,传达永恒的意义。如果只是在原有龙、凤、竹、莲、鸽等的基础上的形象再现,也就失去了设计的任何含义。 
  设计理念详解 
  从首饰概念来说,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进行阐释,色彩的靓丽,精细的镂空,神秘的星际象征物及彩色斑斓的生物形象,用写实和形象艺术加工艺进行精心装饰,可以显现出明晰的概念。珠宝的色彩、图案、轮廓、几何状的突起、特有的花丝细工、浮雕装饰是谨慎的中性色系。银首饰分抛光的和带磨砂效果的。同时还可使用工业原材料,经过处理的有机玻璃和钢木材料等等。就是怎样将传统的中华文化融入现代的时尚潮流,设计元素根植于中华艺术的本土之上,融东西方文化的特长于一体,根据东方人的外型特点作审美观点,融西方文化而设计出的作品既原始独创又时髦现代,才能开创中国首饰设计的新局面。
  意大利的珠宝首饰业很发达,生产量占全世界的20%,占全欧洲的75%,但意大利的珠宝首饰设计早期并不突出,主要是在二战以后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爱克在谈到意大利的设计时无不自豪地说:“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套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许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虽然珠宝首饰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是近20年的事,我国的设计队伍相对还比较薄弱,但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一套设计思想体系,就拿我们的玉雕业来说吧,几十年不变的“大白菜”……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中国人都已经进入太空了,珠宝的设计还处在“刀耕火种”时代。有人说:不是要求设计的民族文化元素吗?这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绝对是民族的。这是对现代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曲解,融中华文化元素入设计,是与时俱进的,并非守旧。 
  首饰的款式设计还存在不容乐观的因素。一些款式是仿欧美款式,缺少民族文化设计元素,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珠宝首饰设计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是迟早的事,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创建中国自主的设计体系,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融中国传统文化入珠宝首饰设计的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珠宝设计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