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币设计要力求专、精、特、新
http://www.socang.com   2007-09-14 15:03   来源:
要使中国贵金属币这种产品在国际、国内赢得市场,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设计、制作上力求专、精、特、新。 
  专,是指要强化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人说我国的金银币产品是国有企业产品,独家垄断经营,不存在竞争问题,经过近年市场的检验,证明这讲法是错误的。贵金属币只要是商品,就存在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就得强化专业设计队伍。目前,金银币设计行业虽然有不少专业设计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发挥这些设计者的潜力。应该为这些人员创造业务上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比如定期为他们安排充电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机会,提供到外界开阔眼界的机会,还可以搞一些国内外优秀币、章产品观摩、展览,以启发设计人员。使其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创造出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 
  精,是指要以精湛的技艺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每年可以少做几个项目,只要做就要争取做好,做精。一切产品要先质后量,保质保量才行。这才是真正搞艺术产品、搞企业发展的方向。在创作每幅设计图稿时,一定要去认真推敲研究构图中的主与宾,呼与应,虚与实,疏与密,松与紧,聚与散,轻与重,大与小,藏与露,取势与写势之关系。设计语言一定要准,要避免拥塞、拼凑,这是说构图。雕刻是二次创作。可以弥补设计稿中的一些不足。雕刻者应具有强烈责任感,一定要依据浮雕规律认真创作。尤其大关系的处理,前、后和中层关系的处理,圆之转折关系处理,体积关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衣纹表现等,每个环节上一定要去把握好,深入刻画,做到精益求精,体现出浮雕立体之压缩特征。这里还应附带强调一下金银币压印的质量问题。这是金银币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有一些金银币镜面亮度、平度相对较佳,浮雕起围线相对清晰,而有些金银币镜面亮度不足,甚至有发污的感觉,浮雕轮廓和线条模糊,缺乏力度。造成差别原因,一是有从雕刻到样币各个环节的原因,二是坯饼因素。另据笔者所知,国外一些优秀的钱币制做厂家,压印时,每枚币要经过多次冲压,并及时检查模具,随时修模,而且每个模具的压印量也较 小。这方面的质量管理可以供我们参考。 
  特,指的是作品特有的风格。一个设计师在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以后,在设计和雕刻作品的过程中就应该探索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把生活体验变为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这就必须增加自己各方面修养,吸取各类姐妹艺术的营养。其次是一定要有主观意识,避免不深究,不创造,以他人衣钵是尊,没有自我的状况。所以每一位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自我,创造自我,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审美特点发挥和挖掘出来,表现出来,使我们的金银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表现手法上,也可采用变形的手法,但是变形是艺术的提炼和夸张,可以变的地方才能去变。如果,一个缺乏造型能力,对具象规律不掌握,对形式美并无体会者一开笔就“变形”,那是创造不出合格的艺术形象的。所以,必须从提高造型能力入手,按法则进行训练,经过人于法度,出于法度”的艰辛历程,最终才可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新,是指要有新的产品、新的工艺。产品的新不仅是外形上的探索,更应该在工艺技术上有所发展,应做到人有我有,我有人无。要力争从其它艺术门类中寻求启迪。如中国水墨画中讲究墨分五色(中国的水墨画,纯墨作品最具艺术品味,它对色彩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败笔),那么,随着造币工艺的研究和发展,不久将来,金属也能够分出五色。这样,如果应用的好,应用的巧,将对我们艺术地再现民族特色金银币跨上一个台阶。我们只有不断去寻探新思路,敢于想,敢于创,集思广义,才能丰富、拓宽和延伸贵金属币的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贵金属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