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说奇石
http://www.socang.com 2007-09-11 17:04 来源:
石是天之娇子,石是地之筋骨,石是山之根基,石是海之温床。
所谓奇石,便是天地山海造化而成之秀美怪诞,形奇之石;蕴含极丰富诗情画意之石;神功所至,天地灵气,非人力而为之石。这便有了石文化,石收藏,石交流,石艺馆……由于文化素养不同,透视角度不同,个人喜好不同,对奇石的褒贬各异。有以瘦,漏、皱、透为美,有以水刷石纹为美,有以形态象形为美,有以石质宝玉为美,五花八门,没有定数。但根本的一点是:观其石可赏心悦目,赏其状可浮想联翩,得其石如获重宝,获其石天下无二。此乃可谓奇石也。
历史上最早以奇石抒发情感的,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被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县)所写永州八记之一的《钴姆潭西小丘记》中描写奇石:“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於山”,在柳宗元眼中的奇石如牛马饮水,似熊罴登山。但在这之前被别人看来是很不值钱的荒地“唐代之弃地货而不售”经他修整便大为改观:“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迥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就是不同的文化修养,不同的赏石情趣,不同的观赏角度得到不同的赏石效果。这被农夫弃之山野荒郊之陋地,柳宗元想若置于游览胜地,高堂庭院“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柳宗元自得其乐;“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虑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奇石使得这位大文豪如醉如痴,心旷神怡,耳止一新。
奇石萌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风流情趣。自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名臣高士,玩赏石者不尽其数。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仰卧宅院菊花丛中之大石———“醒石”上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海岳庵砚山”有三十六峰之奇。
宋徽宗以九五之尊,倾国之力取太湖水底之石造出“万寿艮岳山”,这一庞大的人工假山,上有奇石六十五尊,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现存于江南的三大名石: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第卅中学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和现存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洞洞出水,窍窍生烟”。以及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有“夕晖残雪”之称,均是北宋宣和遗石。
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玩石颠狂,拜石为兄,其赏石要领以“秀、瘦、皱、透”为之美。
现藏于镇江金山寺的“雪浪石”,为苏东坡的遗爱。东坡《雪浪石》诗赞曰:“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到了明代,赏玩奇石已尽善尽美,将奇石配以合适的明式细木座架,使奇石锦上添花更加完美。还有明代奇石收藏家林有麟编写的《素园石谱》图文并茂,收录奇石246方。明代画家几乎无一不玩石。
清代郑板桥爱石,画竹、竹石不分,“一峰石六竿竹”,提出石以“丑而雄,丑而秀”的丑石论赏石观。
自古至今名臣高士,文人墨客玩石赏石者举不胜举。他们所玩赏之石,多为安徽的灵璧石,江淅的太湖石,福建的寿山石,巴林的鸡血石,兰州的黄河石。
古人所玩赏江南之石,或常年埋蚀于树木草根之下,或终日倾卧于溪水湖底之中。偶见天日,得遇知音,方知青山绿水之间有妙石之奇。江南水乡土蚀水浸之石,秀瘦皱透如淑女窈窕委婉动人。初看似西湖微澜,碧水轻荡,秋波粼粼;细品又如五岳千山,峻峭挺拔,层峦叠嶂。灵璧“端墨”乌黑锃亮,太湖“残雪”玲珑剔透,寿山“鸡骨”细白秀美,巴林“鸡血”挥染山河,黄河“飞流”一泻千里。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奇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