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沪上清朝一代名园“半泾园”的门额石匾,在上海文庙被发现,且完好如初,已引起黄浦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此石匾系传统的青石材质,其长99厘米,宽55厘米,石上镌刻着隶体“半泾园”三字,圆润厚实,古朴遒劲,左边落款:“光绪己丑孟冬月,曲园俞樾书。”(见图)俞樾(1821—1906),晚清著名国学大家,为当代红学家俞平伯的祖父,亦系康有为之师。其字阴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博学工诗文,著有俞氏丛书。《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称:“工书法有江声之风,以篆、隶法作真书,别具一格。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尤工大字。”石匾上的半泾园三字,正是曲园老人最擅长的隶体书法,有不同凡响之妙。 半泾园的遗址在今蓬莱路上的蓬二小学。据《同冶上海县志》记载,薛家浜进入小南门水门后向西,流至迎和桥(今凝和路乔家路口),有一支流向北流至今蓬莱路口再向西流,因其没有出口,故称“半段泾”。据说该泾沿岸广植梅树,又叫“梅溪”,这便是胡适读小学的母校———梅溪小学的来历。民国初年,半段泾被填没,筑成蓬莱路。明末进士赵东曦,在半段泾北岸建私家花园“半泾园”,园内楼台亭榭,风光奇丽,遍植桂花,香气袭人,赵东曦有《桂屏赋》传世。赵氏后裔衰微,至清雍正年间,半泾园易主士绅曹一士,并重新修葺。雍正六年(1728),园内桂花杏花同时开放,被视为祥瑞,不久曹一士考中进士。园中筑有“四焉斋”,为曹氏讲学之处。嘉庆年间,曹氏家族衰落,园林荒芜,建筑圯毁。光绪十三年(1887)由海防同知刘元楷,知县裴大中集资收买,作为沪上士绅集议之地,又据《万寿宫记》碑文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为庆贺光绪帝二旬寿诞,上海道台决定在半泾园的西南部,仿北京故宫筑宫殿,为上海地方文武官员朝拜,遥祝圣躬万寿无疆的地方,故称万寿宫。是年冬建成,俗称“道台衙门”。 据地方志载,在建筑万寿宫的同时,半泾园也得到修葺,但园门却移至北向,即今文庙路上,并请曲园老人俞樾重书“半泾园”门额。新发现的半泾园门额石匾落款时间为“光绪己丑孟冬月”,光绪己丑,即光绪十五年,与史载相吻。 星转斗移,昔日名噪一时的半泾园,早已烟消云散,现仅存西侧一条小路“半泾弄”。遗失多年的半泾园门额石匾重新发现,其应该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 吴少华 朱裕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