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当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就是一位驰名海内外和考古学界的“伯乐”。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雷台汉墓出土了东汉青铜雕塑--铜奔马(初名,后又称“马踏飞燕”)。这匹青铜马头戴璎珞,青铜马头戴璎珞,尾梢打结,尾巴翘起,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在振翼奋飞的鸟背上,而鸟则顾首惊视。骏马体型十分矫健,神势若飞,造型非凡,动态惊人,象征快马奔驰超过了飞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既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了骏马奔驰和燕雀飞翔的动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巧妙地创造出了骏马奔驰与飞燕争先的神奇意境。然而,这件举世无双的东汉青铜雕塑,在甘肃省博物馆博物馆时,才与当代“伯乐”相见。郭老大加赞赏,返京后即约当时文物局负责人王冶秋到家,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充实故宫正举办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几天后又向周总理推荐。参展后立即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各报刊连续报道。两年后,“铜奔马”入选邮票《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编71),让广大人民群众也能一睹“千里马”的英姿。据考证,马踏的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即风神飞廉。1983年国家旅游局确定“铜奔马”为中国旅游徽志。在北京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前,有一尊仿造的巨型铜奔马。它的复制工艺品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1992年是中国友好观光年, 原邮电部发行1套纪念邮资明信片(JP32),邮资图就以铜奔马为主图;1997年是中国旅游年,当年发行的《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 也以铜奔马为邮票主图,并让它飞腾于长城之上,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值得指出的是,1996年2月2日,联合国邮政局发行1套6枚普通邮票,其中也有1枚“铜奔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郭沫若这位“伯乐”,“千里马”--铜奔马将鲜为人知。谨以此小文纪念郭沫若逝世22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