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观赏木雕
N本报记者 陈朝晖 林洪涛 郭光仪 王浩志 文/图
本报讯 上周六上午9时整,标注有“海西非物质文化探寻之旅,走进莆田木文化”的23辆私家车,在海都报门口集中,开始了一天精彩的木文化之旅。
参加这次木文化之旅的读者都被眼前的艺术精品折服了,同时也被这些精品古典家具的价钱折服了。一张床一百多万元,一对顶箱柜八十多万元……
“太贵了,只能先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精品,带回去好好欣赏。”大部分参访者都是有备而来,带着数码相机,见到自己喜爱的古典家具先拍下来再说,甚至连一些原木也不放过。
莆仙木雕缘何没人申报非遗
最近,前往仙游榜头镇坝下村采购木雕产品的客商,都会发现这里的工艺街变长变大了;莆田木雕产业也在成倍增长。
但在陪同专家探访过程中,有专家指出,在产业不断壮大,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注重不断为莆田雕刻产业注入木文化的内涵,否则将有很大隐患。
“这几年,真正下苦功去学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莆田木雕工艺虽然从宋代就开始传承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艺人去申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了追求利润,现在的仙游古典家具雕工越来越复杂了,很少有真正的明代那种简单的线条了。”……专家和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的问题颇为尖锐。
经济与手艺的悖论
在莆田从事木雕的老艺人都知,真正的手艺活是要花上几年时间学,从做徒弟开始学起。
据介绍,到师傅家里学艺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工资拿,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一心想着把手艺学到家。在这种状态下,工艺就学得精,几年下来工木手艺就很熟练了。
仙游坝下一家家具厂的老板说,现在工厂里的很多年轻人边做家具,边跟老木匠学,但他们都要拿工资的,工资低了还要“跳槽”。
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凤强也说道,现在要找下苦功去学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觉得,这几年莆田木雕工艺产业做大了几十倍,可真正能在工艺美术上有创作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经济产业做大了反而会让一些非物质的文化消亡。
繁杂与简单的抉择
在仙游坝下采访时,记者发现展示厅里陈列的古典家具,在雕工上都是比较复杂的,仿的多是清代的家具,仿明代的比较少。
仙游县委宣传部一位对“仙作”家具工艺颇有研究的工作人员说,“仙作”家具在经过了明代的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后,进入了清代的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时期。
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的李豫闽教授却认为,
明代家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还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原理,其中文化味和科学性兼备,并非现在一些小厂简单模仿就能够做到的。
也有莆田雕刻艺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之所以这么多人在买雕工复杂的古典家具,主要是很多收藏家一种跟风的表现,真正懂得精髓的人并不多。
战略与品牌的缺位
这几年,仙游的古典家具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2006年岁末荣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之后,在南大门枫亭镇筹建明清古典家具城,目前,占地300亩的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上亿元,落成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榜头镇规划开发古典工艺家具生产园。
产业发展了,但没有人向政府部门申请将莆田木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去好好地保护。记者在仙游进行木文化之旅采访时,当地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木雕艺术可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部门申报。
记者了解到,莆田木雕工艺虽然从宋代就开始传承了,但到目前为还没有一个艺人去申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一些专家也指出,大部分仙游木雕企业起步于作坊,发展于“草根”,欠缺应有的成长战略,更没有文化品牌战略。在这样粗放增长时,大多数人只关注利润,而没有想到如果把文化内涵附到他们产品上,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一个产业刚刚开始时,可以凭着几个人的干劲把这个产业做大,可是当一个产业做大了时,文化这个根基就很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