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或作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虽曾在徽宗赵佶朝(1100-1125)供职翰林图画院,但《宣和画谱》中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人们只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认识了他。《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历代备受关注,至今有多本传世,主要的有存于美国的“元秘府本”,上有北宋宣和年间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跋;存于台北多本,一卷题款“翰林画史张择端呈进”,工笔重彩;但学者大多还是比较认同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为真迹,流传有绪,卷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记:“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宋哲宗死后,后继无人,皇太后力保赵佶继位,是为徽宗。徽宗亲掌图画院,画了无数营造欢愉祥和的盛世气氛的瑞应图,为自己造势。《清明上河图》即是其一。
图为绢本,纵25.8厘米,横534.6厘米,浅设色。画卷描绘清明之际,发生于京师汴梁(今开封)郊外汴河上土桥及东角子门市廛通衢形形色色的场景。大致分三段:一、郊野。开卷荒凉空旷,一人执鞭驱赶一队驮着薪炭的毛驴。渐有疏林茅舍。时见抬轿,骑驴、马的人流,轿顶满插柳枝,似扫墓而归。二、汴河。以上土桥为中心,两岸商铺栉比,着重描绘了行驶于汴河上的二十多艘漕运船只,或驶或泊,尤以上土桥前的一船欲逆水穿桥,众船工齐心协力,大声疾呼,桥上则人头攒动,货摊拥杂,形成画卷的高潮。三、城关。沿河的南北街及西街,皆为百姓平房、草棚地摊,有人在卜算,在饮食,在贩药,在修轮,相比前之热闹,似乎显得稍为悠闲。忽见东角子门城楼,巍峨壮观,有驼队穿门而出。土城墙年久失修,杂树丛生。城内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孙羊店”客栈旗招飘扬,顾客盈门,已挂出“客满”。而“杨家应症”、“王家帛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等老字号门前,也是一片熙熙攘攘。各色人等,自行其是,显现出宋代的民俗风情。
《清明上河图》共画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刻画工细,各如其分,笔精墨妙,文彩斐然。人物均大约2厘米,但神态、服饰生动贴切,丰姿多采。房屋、车船、桥梁、城郭皆以界画法绘就,精细缜密,无可挑剔。如果说刘松年的《四景图卷》是山水画结合界画,那么《清明上河图》则是界画结合人物画,雅俗共赏,妇孺皆知。历代争相临摹,在南宋就有一两黄金一幅摹本之说。界画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古代建筑和人文风情的资料,极富历史价值。2002年秋上海博物馆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画前观众排队最长的就是这幅《清明上河图》。(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