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古“钟”堆积仓库
在江苏苏州白塔东路与园林路的交界处,一个不起眼的三层楼房内,谁也想不到,竟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钟表储存“基地”:北宋时期的“水运仪象台”,全中国仅有三台,一台在河南博物院,另一台则在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一台就在这里。只是没有灯光、环境的衬托,色彩灰暗的水运仪象台没有想像中令人震惊。
“人敲钟,”陈凯歌说,“1958年苏州的一位工匠被请到苏州博物馆,在无机械设备的环境下,靠手工造了一台铜人敲钟水法音乐钟,原钟样品是向南京博物院借来的,现在此钟存在苏州博物馆里,自此以后能手工制钟的钟表师傅一个也找不到了。”如今他一共复制了两台,其中一台被韩国人花2万元人民币买走,仅存的一台就在这里。
苏钟历史悠久,但不少都只存在历史典籍中了,按图索骥,将它复制出来,延续生命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十几年时间里,陈凯歌成功复制了明清时期古董钟表40多个品种以及各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等,其中不少被国内外的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收藏,有的连孤本也被要走了。“但是图纸还在,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复制。”眼下最令人困扰的则是这些从史料中“复活”的“苏钟”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安身之所:重叠在一起,无法完整展示,即便有人来参观,都得一层层翻出来,一只据说可以“称”时间的“秤钟”则只剩下一个骨架,因为场地有限,零部件都被暂时收了起来。
濒危“苏钟”申报“非遗”
苏钟源于三国,盛于明末清初。清代钟表制造要推苏州、广州,著名的清宫廷钟表修理大师徐文磷甚至断言“苏造要在广造之先。”当时制造的“铜镀金日升月恒鸟音钟”、“北极恒星节气时辰钟”等最为著名,苏州几乎成为全国时钟制作中心。史料记载,1851年时“苏州从事钟表制造的有30家,杭州9家、宁波7家”。1921年,随着洋钟、洋表大量倾销,苏州的民间造钟作坊几乎全部关闭,部分转为修理。1957年被调查访问的王宽良师傅已经是最后几位能手工制钟的早期工匠了。
从事钟表研究40多年的陈凯歌真正抢救苏钟的行动则是从1984年开始。这之前,他曾花了两年时间对中国的钟表史作了研究。正是这次研究中,让他发现,苏钟的历史远超瑞士等国家,而大部分中国人却不知道,甚至许多大型钟表企业作报告时都言必称“欧洲”,而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抢救“苏钟”,并成立了目前国内独有的“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多方走访、调查研究苏钟的发展历史,并不断对苏钟进行复制。今年六月,苏钟已正式启动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
“苏钟”复兴之路还有多远
陈凯歌说,这几年来,他复制成功的古钟由于开发数量少、而且难度较大,差不多每一只都在数万元以上,尽管如此,前来订购者不断。其中不少是博物馆、天文台和展览馆。但随着高档消费品收藏热日渐升温,传统苏钟也开始向高档收藏品市场转型———对苏钟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以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如制作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分别适用于室内、和厅堂各类陈设或赠送的珍贵礼品等,在高档消费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据悉,眼下陈凯歌正准备将“铜人敲钟”申报专利然后走上市场。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家专业的钟表博物馆,苏州曾是中国最早的钟表生产基地,能不能在这个钟表文化名城建一座钟表博物馆?陈凯歌表示,自己研制开发和收藏的数百只古钟将中国钟表上下几千年发展历程完整展现,这是苏州独一无二的优势。(沈红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