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印的发展变化
http://www.socang.com   2007-04-18 10:54   来源:
    罗随祖先生是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对古玺印研究有素。11月18日下午在收藏讲座上,他非常清晰地讲述了古玺印的发展变化。

  他首先给古玺印界定了一个范围: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他要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玺印,并且不包括明清流派印和宋以来的书画鉴藏印、款印,因为这些一般不列在古玺印的范围之内。

  我国对古玺印的研究主要发展于近百年来。如对战国古玺文字的识别,清中晚期还相当朦胧,概称作古文、奇文,随着本世纪初甲骨、竹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对这种古玺文字(通称六国文字)开始识别,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识别和释读印章上的契丹文、八思巴文、巴蜀文、古梵文,也是近百年的成果)。又如以前认为战国官印只有白文,没有朱文,后经征集,发现黄河下游地区也有朱文官印,廓清了一个事实。再如从前把秦到隋唐以前的印都叫汉印,近三十年才区分开来,有一本《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的书(罗福颐主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就是第一部按时代区分古印的书。汉代玺印规格是统一的,国君、百姓都是2.4×2.4厘米,称为“方寸”。隋唐以后官印逐步加大,但因为一直未正式发现,认识模糊。现在收集了许多隋唐印,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同时还有个重要发现,找到了印纽的过渡期。汉印印纽有桥形纽、龟形纽等,宋元是直把纽,其间的隋唐印纽必有个过渡期,怎样过渡的呢?它的印鼻是圆的,有穿孔,而且逐渐从大变小,从宽变窄,孔也相应变小(唐时更小,更纤细)。到了南宋,印纽细得就像个扁柱子了。罗先生讲时举着一本图册,看了图更加清楚了。

  印章起源跟商品社会的出现、跟社会需要交流关系密切。不相识的人相互怎样取信?只有凭信物,印章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古人说:“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会中虽不能和青铜器、礼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于印章代表某种权力,是后来派生出来的意思,开初并非如此。最早的印章有人说是殷商的三方印,但鉴于证据非常孤立,本着“孤证不信”的原则,只好存疑。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印是战国印,罗先生指示我们看图,有烙印(烧红后盖在马身上),有“富昌韩君”印等,有的已经非常精致。秦代官私印开始用“田字格”,字与字之间有界格,文字趋于规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汉初期文字更规整,“田字格”仍然保留。

  罗先生还为我们讲了一种印,这种印的印文通常是这样的:“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修功德,以俟贤,世业兴,令名存”。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这是用来殉葬的,是给死人用的。清朝时有人不懂,还有仿刻一方,带在身上的,实成笑话。实际上古代有制度,官员免职或死在任上,官印都要上缴,但可申请刻一方印来殉葬。这种印多少都带有急就章的味道。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印章,许多都不是实用品,而是殉葬品。真正实用的印章都是带封泥的,字非常规整。同其他古物一样,古印也有赝品,造假手段不外乎:一、或是看到过真印或印谱,仿照做个假的,但大小可能失真(印谱比原件放大了);二、或是原作文字风格有力,仿刻则松散、柔软,不及原作(印文风格是鉴定印章最根本的要素);三、或是改动原作个把字(如把“舞阳丞印”改为“舞阳令印”),企图蒙混过去。这些只要见多识广,通过比较,都是可以识破的。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玺印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