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漆器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07-01-18 11:41   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或使用漆,并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中国漆器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几千年来,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国艺术史中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至秦朝时,漆器的制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与春秋战国相比,秦代漆器制作更为规整、精美,器形、品种丰富,产量增大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秦代的历史虽不长,但秦代漆器在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漆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秦汉漆器的纹饰红黑辉映、飞扬流动,在给人们以强烈视觉冲击和无限遐想的同时,更让人惊叹时人如此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娴熟的绘画技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化。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器上。唐代经济文化繁荣,随着瓷器的普及,漆器的使用价值被价格低廉的瓷器所代替,漆器制作逐渐朝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髹漆品种和技法的创新、金银平脱的盛行、螺钿镶嵌的发展、雕漆的出现。

  中国传统漆工艺到了宋元时期,制作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主要髹饰品种有一色漆器、堆漆描金、戗金和雕漆。宋代一色漆最为流行,战国、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彩绘至此一变而为纯粹漆色的表现,显现出时代审美趣味的嬗变。

  王世襄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明清两代漆工艺的成就:“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漆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两朝分别形成了以“果园厂”、“造办处”为主的宫廷漆器制作中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官作与民作共同发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局面。这一时期漆器制品除了皇家自用外,还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海外诸国。明清时期常见的漆器有一色漆器、雕漆、填漆、彩绘、描金、堆漆,镶嵌、款彩、戗金、犀皮等。纹饰一变以前的几何纹、动物纹、图案化纹饰占主流地位的传统风格,开始追求生活情趣与自然美。作品题材多取自于自然界景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器形种类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宫廷漆器为例,有宫廷典章类、陈设类、日用类和文玩等。清代雕漆与明代比较也有显著不同之处,明代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较为繁缛纤巧,明代一般为木胎,清代则兼作其他胎质,并且与其他工艺结合,如镶上鎏金铜饰件、珐琅、镌王、雕牙等。清中期以后,漆艺呈现的风格过于纤巧,流于繁琐,艺术创造精神逐渐丧失,雕漆生产逐渐衰落。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7000年漫长又辉煌的历程。作为一种传统,漆器艺术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载道的载体。然而,随着生产方式、文化取向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古老的漆艺面临着形式与内容,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重建现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漆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定位等,以成为漆艺界必须面对和要做出回答的问题。笔者作为漆艺界的一员,深切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和抗衡,感受到传统文脉、民族手工艺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国漆艺应该选择挖掘、整理、保护与继承、创新、发展并举的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漆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