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528厘米长、24.8厘米高的名画《清明上河图》被抚顺人孙玉清浓缩在了鸵鸟蛋上。
昨日,记者有幸目睹这幅刻在鸵鸟蛋上的《清明上河图》,500多个人物和沿街店铺、酒肆、茶楼等建筑被微雕再现。
名画在鸵鸟蛋上转了两周
“雕刻的艺人一辈子也不一定雕出能让自己满意的活,有了它我满足了。”孙玉清小心翼翼地捧出他历时3年创作的鸵鸟蛋雕《清明上河图》时,脸上流溢着自豪。
密密匝匝的人、店铺、酒肆,借助孙玉清自制的放大镜,记者终于看清鸵鸟蛋上显出的各种人像———背物担担的进城人、街头叫卖的商贩、酒肆边醉醺醺的走卒、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河上用力撑船的艄公……同时还有高高低低的酒肆、当铺、城门、拱桥———熙熙攘攘的北宋都城汴梁城呼之欲出。
整幅雕刻从鸵鸟蛋的顶部盘旋而下,在蛋上盘旋了两周。
借助放大镜记者仔细对照雕刻在鸵鸟蛋上的《清明上河图》与印刷的《清明上河图》有何区别,半小时后,记者累得眼花,却没有找出雕刻的瑕疵。
临摹高手变身微雕专家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只要你画出来我就能临摹出来。”孙玉清告诉记者,沉浸在画画的天地里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也引领着他接触更多地艺术形式。
“我是1990年迷上雕刻的,”孙玉清说,不管多大的物件,只要他琢磨明白了,就敢下刀动手。后来,慢慢地他转向了雕刻中的“奇绝之技”———微雕。
此前,他的鸵鸟蛋雕作品《雷锋》曾被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收藏。
三年刻名作特制放大镜
孙玉清告诉记者,三年前,他开始着手雕刻《清明上河图》。
但是,在15厘米高、厚度仅为1.5毫米的鸵鸟蛋上再现这幅旷世名作,让孙玉清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普通的放大镜倍数不够,用显微镜倍数还太大。”最后,孙玉清用修表的专用放大镜自制一个微雕专用放大镜,又自制了一把专用的雕刀。
“我雕刻要尊重原作品,不能有任何改动。”孙玉清对记者说,“每个人物的头部只有0.5毫米,还要雕刻出表情,稍有差池就会把人物雕错。”
除此之外,树叶的难度也非常大,一片树叶压着一片树叶。
“画上的人物、店铺和场景实在是太多了,那简直就是煎熬。”面对《清明上河图》人物多、景多、特点多的特点,孙玉清闹心过,“画卷中段描绘汴河上,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将从桥下穿过的场面,场景复杂,一层套着一层。”孙玉清说,“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