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曾经说过漆器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工业塑料,有人甚至说漆器是近代高分子材料的始祖。大量出土的漆器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依然艳丽照人,它所具有的耐酸碱、耐腐蚀等特性是现代合成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祖先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为人类作出的伟大发明。漆器制作一般先做胎,然后再髹漆。胎骨主要是竹、木、夹等有机质,然后再髹漆、彩绘而成。漆器是复合体文物,性脆弱,有较强吸湿性,漆皮与胎骨性能各异,因而保护与修复技术比较复杂。考古发掘中,出土漆器大都腐朽或饱吸水分,如果出土后任其自行干燥,将会收缩、变形和开裂,甚至全部毁坏。所以起取漆器以后,一般仍将其浸入水中;为防止其霉变加入防腐剂,待进行科学处理。
只有了解了漆和防腐剂的化学成分,才能避免因防腐剂的误用,而导致漆层破坏情况的发生。
古代漆器的漆层,使用的是天然漆,又名国漆、大漆、生漆。它是从漆树皮部采割出的乳汁,是漆树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自然分泌物。人们对其进行简单加工或调和干性油就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油漆。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漆酚、树胶质、含氮物和水分等。
漆酚为黄色液体,能溶于油类和有机溶液中,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氧化成粘稠的黑色液体,在漆中含量是50%—70%,是漆的主要成分,也是漆的主要成膜物质。
漆酶,是生漆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约占漆总量的5%。漆酶不溶于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而溶于漆酚之中。漆酶对漆酚有催化氧化作用,可以使漆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树胶质,呈黄色透明胶状体,有清香气味不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其组成结构为多糖化合物。
出土漆器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其他成分可能早不存在了。留下的是漆的主要成分——漆酚 。
在漆器保护加入防腐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文物保护化学知识的匮乏,有些文物工作者主要使用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作为漆器保护的防腐剂。如此误用防腐剂,违反了“保护现状,恢复原状”这一文物保护的原则,因为福尔马林虽然防止了漆器的霉变,但同时其本身也与漆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反应。
首先,在常温下,漆酚溶解于甲醛溶液,形成物理反应。其次,福尔马林具有很强的化学还原性,它还与漆酚发生化学反应;由于漆酚特殊的分子结构赋予它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活性,漆酚中邻苯二酚环与甲醛反应生成甲醛化漆酚;漆与甲醛反应生成的长链高分子,既有酚羟基的氧化聚合,又有侧链双键的氧化聚合,还有两者进一步的反应聚合,使得固化物能形成复杂的体型结构。漆与甲醛复杂的化学反应,破坏了漆器现状,使原状的恢复更不可能,导致的直观结果就是,可以观察到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漆器表面产生了黑色糊状物和疙瘩。如此,漆层及其上的绘画图案就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
由此可见,用福尔马林作漆器的防腐剂是错误的,违反了我们进行文物保护的初衷,属于明显误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由于不了解相关科学知识而造成的操作性错误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除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外,更要钻研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保护对象和保护介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使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操作水平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