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刻石文字。石作鼓形, 共十鼓, 径约三尺余。 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 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三畦原, 唐初被发现。 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 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搜得其九,移署府学, 皇祐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中迁至东京辟雍,后入内府保各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 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 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卣、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 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刻; 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 郭沫若以为秦文公时物; 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祥见《石鼓年代考》。 刻石文多残损, 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 但折直劲迅, 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 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 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 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 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