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上)
http://www.socang.com   2006-09-14 14:48   来源:

   人像雕塑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人像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历年来出土原始社会人像雕塑较多的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遗址,也有引人注目的新发现。从作品质料来看,陶塑人像所占比重最大,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陶塑人像

  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 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于1977~1978年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发现,属距今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头像用泥质灰陶制成,高约4厘米,颈下部分残缺;作扁头平顶、宽鼻深目、前额陡直、突颏缩嘴的造型,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其塑造技法比较稚拙,但是,从其信手捏成,略加锥划即现老妪特征的作法来看,不失为质朴传神的原始社会雕塑佳作。

  仰韶文化陶塑人像 出土于渭河流域及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数量较多,形式丰富,通常包括圆雕头像、圆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装饰着圆雕头像的陶壶、陶瓶等。

  仰韶文化圆雕头像,以西安半坡出土者年代最早,属距今约6800年前的半坡类型遗物。头像高4.6厘米,用细泥捏塑而成,陶色灰黑,塑工较粗。面部略呈方形,五官皆用泥条或泥片捏合,嘴唇已脱落,眼眶及耳孔皆锥刺而成,头顶到颈部贯穿小孔。其捏塑手法与形貌,和裴李岗文化雕塑人头相仿,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件头像也是氏族老祖母的形象,反映了妇女在当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甘肃礼县高寺头1964年出土的圆雕少女头像,是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杰作。头像残高12.5厘米,用堆塑与锥镂相结合的手法制成,陶色橙黄,颈下部分已缺,原先可能是陶壶器口的装饰。头顶锥刺着一个小孔,前额至后脑堆塑着半圈高低起伏的泥条,仿佛盘绕在额际的发辫。脸型丰满圆润,五官部位安排准确,那微启的嘴巴仿佛正在娓娓地谈话,神态颇为优美,堪称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的优秀代表。

  圆雕少女头像(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

  陕西黄陵出土的圆雕头像,系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作品。头像以细泥红陶制成,鼻梁作脊棱状,方颏,锥挖成的眼睛呈现出瞠目惊恐的形貌,可能是原始社会巫术活动中作为祛祟禳灾的法物。

  仰韶文化圆雕人像,在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邓家庄曾有发现。宝鸡北首岭下层1977年出土者,头部残缺,仅存跽坐状的身躯,双臂用泥条粘附而成,双手置于腹下,并在泥胎上刻画出手指。据放射性碳素测定,为距今7000年前的遗物,早于半坡类型。临潼邓家庄1978年出土的陶塑人像,以泥质灰陶捏塑而成,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庙底沟类型遗物,出土时仅存上半身,脸型丰满,眉目清秀,头戴无沿帽;胸部偏上处,左右各有一圆孔,两臂已缺;从保存状况来看,仿佛是女孩的胸像。

  仰韶文化陶塑浮雕人面,在甘肃天水柴家坪,陕西华县柳枝镇、陇县、宝鸡北首岭、扶风姜西村等地均有出土。天水柴家坪1967年出土的陶塑人面,残高25.5厘米,宽16厘米,细泥红陶质,塑工相当细腻,额上有隆起的披发,眉弓清晰,耳垂有穿孔,作张嘴欲语状。华县柳枝镇和陇县出土者,均似娃娃的脸型,作品体现了疼爱孩子的深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血缘纽带的紧密。宝鸡北首岭上层出土的陶塑人面,细泥红陶质,残高7.7厘米,须眉涂黑彩,神态威武,显然是中年男子的形貌。扶风姜西村采集的一块浮雕人面,原是夹砂红陶罐口沿下方的附饰物,锥刺成的双目,外眼角向下倾斜,鼻尖微钩,嘴角上翘,颧骨低平,两腮有轻微起伏,塑工洗练泼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老汉的忧郁神态。

   陶塑浮雕人面(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

  用圆雕人物头像装饰的陶壶或陶瓶,也始于仰韶文化,陕西长武县和商县,皆有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红陶壶出土。商县出土的陶壶,通高约22厘米,壶口部分捏塑着一个发辫盘顶、笑容可鞠的女孩头像,人物造型堪与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的圆雕少女头像媲美,而形象的完整性过之(见彩图人头形陶壶(仰韶文化)陕西商县出土)。甘肃秦安大地湾1973年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细泥红陶质,在瓜子形的脸庞上,堆塑着清秀的五官和刘海型的披发,鼻翼微鼓,生趣盎然。瓶口设在人像头顶,瓶身绘三列由弧线三角纹和柳叶纹组成的黑彩图案,具有庙底沟类型特征,属距今5600年前的遗物。造型设计颇完整,宛如身穿花袄的小姑娘。在秦安大地湾第九发掘区H831灰坑中,还出土一件堆塑着3个人面的陶器器口,每个人面占器口圆周的1/3,其中2个似为成年人,1个为小孩模样,发掘者认为这件多人面陶器口反映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家庭组合状况。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马家窑文化陶塑人像 发现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两省,基本上都是陶器上的附饰物。

  马家窑文化前期(包括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陶塑人像,多数还是女性的形象,男性形象仅占少数。甘肃秦安寺嘴1975年出土人头形红陶瓶,属距今5100年前的石岭下类型遗物,瓶高26厘米,器表施橙黄色陶衣,瓶口塑一个额上有短发、耳垂有穿孔的人物。眼眶用泥条圈贴而成,显得炯炯有神。青海大通后子河马家窑类型墓地,1978年出土一件人像陶瓮,夹砂黄陶质,器身已残,器肩部位堆塑着一位浅浮雕的女孩形象,像高11.5厘米,五官锥划而成,体型瘦弱,神态悲伤,头侧垂发辫,整体作挥臂迈步状。这件人像陶瓮可能是为装敛一位夭折女孩而特制的。此外,传为甘肃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勺,柄端捏塑成人头,嘴巴旁边绘黑圈,颇似有胡须的男子头像。这种男女塑像共存的状况表明:甘肃、青海地区在马家窑文化前期,氏族公社尚处在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剧烈变革阶段。

  马家窑文化后期(包括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伴随着父权制的确立,装饰在陶器上的人物,几乎都是男子的形象。甘肃东乡、宁定等地出土的 3件半山类型人头形器盖,或在嘴巴及两腮部位画着胡须,或在脸上画着黑色的直线纹和锯齿纹,形貌狞猛,论者称之为古代黥面文身习俗的写照,或系装扮成野兽的猎人头像,而按照当时的社会分工,狩猎是男子的职业。此外,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地出土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壶,塑造了一位中年男子闭目养神的模样。

  70年代中期,青海乐都柳湾曾出土一件引人注目的人像彩陶壶,属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厂类型遗物,作者运用浮雕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在壶颈和壶腹上部,堆塑着一位正面站立的裸体人像,不少研究者根据人像嘴旁涂黑彩和乳房很小等特征分析,认为是男子形象,反映了当时流行男性崇拜的习俗;但是从刻画的性器官形状来看,有的研究者又认为是女性的形象,或认为兼有男女两性特征的复合体。(见彩图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 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