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砂制印,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清间由于文人篆刻的不断兴起,不少金石书画家除了在石章上进行创作之外,亦对别具风韵的紫砂陶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著名的有顾听、陈曼生、杨宝镛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名家之作当时留有名款的甚少,故十分珍贵。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卜远私印”是仅见的顾听名作。近代书画大师徐悲鸿,据说非常喜用紫砂陶印,他的同乡契友金石家潘稚亮擅制紫砂印,一生为悲鸿治印多达四十余方,有不少就是紫砂陶印,被印坛传为佳话。
制作紫砂印的原料是“黏土、石英、云母”一系共生的有色耐火黏土。因为紫砂的质地纯净、细腻、润滑,而且色泽变化多端,所以古人有“五色土”之称。然而它的基色只有紫、红、米黄三种。紫泥古朴凝重,有紫红、紫黑之分;红泥又称朱泥,质感似红木高贵典雅;米黄泥是本山绿泥的一种,色彩清新自然。另外还有称绞泥的,是用两种或多种混料调配而成的,它的纹理五光十色,千变万化。
多年来随着紫砂收藏热的火爆,原先较冷门的小小紫砂印越来越受人重视,紫砂印朴素大方,具有文人雅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可谓有市场潜力的投资收藏品。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及紫砂陶艺家徐秀棠等,都对设计、刻制紫砂印情有独钟,他们的直接参与,大大提升了紫砂印本身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