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号坑中,工作人员展示发现的亚洲首个梁龙头骨化石
工作人员正在对灵武1号坑恐龙化石进行复原
工作人员正在挖掘灵武3号坑恐龙化石
“轻轻地用剔针拨出化石夹缝中的泥土和岩石,并用软毛刷把它们轻轻地拂去,然后在化石的表面喷上保护胶……”8月26日,记者在宁夏灵武南磁湾恐龙化石挖掘直播现场,看到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对化石进行挖掘处理。他们围着从黄土中露出的恐龙化石或侧身而坐,或半蹲着,眼睛紧紧注视着手的每一次移动。
整个挖掘现场被铁栏围着,场内停放着吊车、消防车等。恐龙化石点就位于一座南北走向不过二三十米的山梁上。远处是一座座紧密相连的黄土堆,荒芜苍凉,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现场形成鲜明对比。
自从去年4月,灵武恐龙化石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距今1.3亿至1.4亿年之后,已经挖掘了7具恐龙化石个体,其中,1号坑有4只,2号坑有3只,而这次重点挖掘的是3号坑。
主持这次现场挖掘工作的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莫进尤告诉记者:“3号坑的挖掘从今年7月份就已经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至少确定有两只恐龙化石个体。与1号坑和2号坑相比,3号坑的恐龙个体较小,可能属于幼小恐龙。”
“目前,3号坑最重大的发现是,挖掘出带有棒状牙齿的蜥脚类恐龙头骨化石。”参与这次挖掘工作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专家唐治路给记者介绍,“这种带有棒状牙齿的头骨化石是100多年来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而且牙齿排列很完整。”
露天敞开的3号坑面积不过几间房屋那么大,挖掘面还比较平整,黄褐色的恐龙化石从坚硬的黄土中凸出来,零散地分布着。而头骨就位于3号坑的中央,细细观看,能清楚看到牙齿的排列。牙齿共有22颗,很细碎。
唐治路解释,蜥脚类恐龙头骨化石之所以这么珍贵,是因为蜥脚类恐龙是素食恐龙,四肢粗壮,体型庞大,但头部很小,这样头骨很容易受到损坏,头骨化石也很难保存。据了解,去年,在2号坑也已挖掘出蜥脚类恐龙的后头骨化石,并得到专家的鉴定。
另据莫进尤介绍,灵武化石点埋藏面积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而且属于蜥脚类梁龙家族中的新属种。这种情况在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中是非常罕见的。
在已经搭建好大棚的1、2号坑中,恐龙化石层层叠叠堆积在一块儿,可以清楚地分清恐龙的颈椎骨、肩胛骨、尾椎骨化石,而且很多骨头化石还是紧密连接在一块儿的。另外,在2号坑还能看到长达1.8米的肩胛骨化石。
专家认为,研究灵武恐龙化石对于了解蜥脚类恐龙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将为了解中生代地理及全球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信息。应该说,灵武恐龙化石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在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该化石点可能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蜥脚类恐龙化石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