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隆里看民居
http://www.socang.com   2006-08-17 14:49   来源:

    在中国西南古代军事城镇中,贵州锦屏的隆里古城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之一。明朝建立后,为“移民实边”实行屯垦政策,推行卫所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贵州边陲隆里屯军留守,1392年设置“龙里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废除卫所制,“龙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其军事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

    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隆里人口剧增,文化昌盛。据当地志书《龙标志》及口碑介绍:“洪武至永乐,住户军民整城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民,七十二水井,凡食货之所需无不利”。古城之繁华可见一斑。

    古城地处山间盆地,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点缀在青山环抱之中,梳妆于山水之间,完美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远淳朴的风俗画。整座城池近似长方形,周长1515米,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48174平方米。它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求。在空间布局上,以城中原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分为三条大街,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九大居住院落,当地俗称为“三街六巷九院子”。因避讳“十”字与“失”字的谐音,城内所有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以“丁”字相连,以求人丁兴旺,城池永固。民居、祠堂排列街巷两侧,庙宇坐落街头巷尾,秩序井然,十分和谐。隆里古城的建筑历经了明、清两代,在建筑技术上和艺术上不断吸收,融会汉、苗、侗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今日风貌,可以说是京城建筑和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结合的结晶,也体现了隆里人民在人居环境营建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成就。今天城内仍保存有清末民初同时期典型民居30余栋,祠堂5座,书院1座,且70%民居建筑为解放前所建的无封火墙的燕窝式木构建筑,古色古香。

    隆里全城住宅,都高出街面一米,一色三间风火墙,临街齐整而立。传统民居的基本单元为三开间二层,内天井,布局有一字三间型、三间两搭厢型、三间两进型。其平面布置自外而内,大抵先门第,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每进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房舍通面阔均12米,通进深则不尽相同。这是因明制等级森严,《明会典》中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因此隆里这座明代建置的城池,住宅皆是横面三间五柱,中间堂屋,两厢住房的固定格式,但由九省迁来的一些富户,财大气粗,想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但又不敢越明制的法令,就搞出了从进深发展,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进或三进的平面结构。

    隆里当地居民的先祖大多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九省籍汉族地区,其中最大的王、胡二姓即来自安徽和江西,故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但由于隆里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局部有所改造。民居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土墙,天井用青石铺地,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叠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灵气。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大门框上下槛及左右立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着主人的郡望或家风,如“三槐第”、“济阳第”、“指挥第”、“苏湖第”、“太原家风”、“五柳堂”、“乌巷遗风”、“开科第”等。“堂名”题字十分讲究,是请书法上乘的先生书写。军事功能在民居的建造上也得到体现,许多屋舍后院的左侧墙上开有小洞门通入邻舍,以便战乱逃避和通风报信。

    在装饰特色上,民居、祠堂一律用当地优质木料建成,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缜密,工艺精良,颇具装修,大门内外用青石铺地,一色青石台阶。堂屋正面上下两层窗格细雕鸟兽或花卉;三间两搭厢型四合院建筑则上下窗扇通为木雕花窗;榫头、梁等木制构件雕各式各样图案,以象鼻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存古建筑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这些房屋洋溢着唐宋遗风、明清风采,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迁。

    这些历经劫难而得以幸存的“窨子屋”,造型相同,风格一致,布局划一。远看鳞次栉比,互为相衔;近观错落有致,千门万户,平成一线的屋檐,似断实联。“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高墙将院落与街道隔离,只留下临街入口的门楼。小巷牵连万户门,许许多多的建筑精华就深藏在一个个其貌不扬的小巷里。走进隆里,如同走进历史。在轩窗掩映、相称得体、和谐自然的古老庭院里,并没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的清冷,相反全城760个家庭,3280多居民,依然和谐地在这里居家过日,而且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目前,随着中挪国际文化合作项目——隆里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古城民居修复工程已全面启动,典型民居原有的玄瓦、白墙、青砖等风貌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