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南视窗讯 记者戴鹏报道:2005年10月19日,“华夏第一王都”碑在河南偃师揭幕。这是10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偃师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的70余位学者与会。大多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其主体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和夏商分界的关键遗址,处于中华文明腹心地区,是著名的青铜器时代都城遗址,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
二里头遗址1959年发现,46年来发掘不止。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这里发现了迄今中国最早的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铸铜作坊、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和双轮车辙以及绝无仅有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二里头遗址由此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堪称“华夏第一王都”。
在最新的考古发现中,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宫城和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许宏博士认为是最值得骄傲的两项成果。其宫城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探索中华文明的源流具有标尺意义;后者则是同类遗存中极其罕见的龙形像珍品,它被与会专家称为偃师二里头遗址近年考古发现的最大亮点。据了解,绿松石龙巨头蜷尾,扁目圆睛,色彩绚丽,身长64.5厘米,共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成,每片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约0.1厘米。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极其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许宏介绍说,这件绿松石龙是2002年春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墓葬墓主骨架上发现的,由于连接绿松石片的有机物早已腐朽,整理的难度很大,直到2004年夏秋之际才被全部整理出来。据悉,像这样完整和高规格的龙形象遗存,目前绝无仅有,它的原件现存放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认为绿松石龙出土之前,虽然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有龙形器物,但都没有像二里头文化这样传承下来,而且它是在宫殿区接近中轴线的地带发掘出来的,位于“中心之中心”,最具有“图腾崇拜”的导向意义。他由此提出了“中国龙”的概念,认为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实证根源,这一观点已得到部分与会学者的认同。
据许宏博士介绍,二里头遗址勘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经过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工作,目前发掘尚不足1/20。他认为,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在20世纪名扬天下,而二里头遗址就是21世纪的殷墟。
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就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内涵、性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讨论。会议最后通过了专家意见书,专家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使其获得与其学术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