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盛产“南珠”,晶莹剔透,珠光闪闪。广州日报报道,梭巡流沙港,浪静港宽,海水湛蓝,但见满载螺贝的船只穿梭如织,吊装排上,“珍珠妹”娴熟地洗螺清贝……这是记者近日在广东雷州流沙村看到的情景。作为我国开展群众性海水养殖最早的乡镇,流沙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珍珠生产、销售集散地,年产海水珍珠约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2/3,享有“中国海水珍珠第一村”美誉。
“乞丐村”办起珍珠养殖场
流沙村位于雷州半岛西南端,有海岸线28公里,滩涂面积1113.33公顷。这里由于港湾宽,波浪小,水温常年保持在18~35摄氏度,因此历来是天然珍珠的盛产地。可是在建国前,由于种种原因,该村却是条有名的“乞丐村”,当时邻村人形容他们的家产是“三块石头一个灶,一根竹竿全家挑1直至改革开放前,该村仍是广东省的重点扶贫单位。
1966年6月1日,村里集体办起了一个海水珍珠人工养殖场,当时有40多名工人,主要是采用天然捕捞的珍珠贝壳,两年后,终于收获了第一批珍珠,首次试养一举成功。
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流沙珍珠的养殖业发展缓慢。1968年春开始,流沙人尝试进行人工培育珍珠贝苗,并于同年喜获成功。由于珍珠贝源渐渐增多,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到了1981年流沙又催生了4间人工集体养殖珍珠场,工人达200多人。
1983年,国家对珍珠养殖业全面放开后,个体、联合体办的珍珠养殖场迅速遍布了流沙村,仅当年就达到了412间,养殖面积达150多公顷,1990年猛增到530多间,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插珠的技术要求极高,弄不好所植珠贝就会死掉,因此插珠姑娘总是神情专注。海水珍珠生产销售冠全国
养珠业的迅猛发展,使珍珠贝苗的孵化尝珠核、珍珠末、珍珠工艺品、药用品、化妆品等加工厂应运而生,多达160多间,珍珠养殖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流沙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珍珠贝苗孵化、养殖、深加工、科研、综合利用基地,和最大的海水珍珠生产、销售集散地,形成了大规模的珍珠产业网络,年产海水珍珠约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2/3。
流沙领导充满自豪地说,珠农正在努力探索发展新贝种养殖,积极塑造新的“南珠品牌”,大力开辟深海珍珠养殖,搞优质贝苗改良等,现已成功研究培育出品种好、价值高的品种———白蝶贝、黑蝶贝和企鹅贝等,彻底改良了目前珍珠贝种源种质退化问题。同时,珠农们还充分发挥深水避风良港的优势,发展各种名贵海水鱼类,将来珠农们会从海里捞出更多的“金”。
数字看流沙
目前,流沙全村1.4万人口中有85%的人员从事珍珠产业;海水珍珠的养殖面积已超过533.33公顷,有珍珠贝苗孵化场98间,年可孵化贝苗32亿多只。
同时,流沙还拥有57间珍珠项链首饰加工厂,所加工生产产品销往美、英、法、新加坡、西欧、北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海水珍珠约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2/3,人年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目前,全村建起漂亮的楼房。每栋造价在50万元以上的就有16户,最高的造价竟达400万元。固定资产达10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户。全村现有小轿车15辆、中巴5辆、摩托车400多辆、生产用的小机船800多艘……
珍珠缀起串串故事
珍珠“七姐妹”代表雷美荣,多年来坚持义务举办培训班,把育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村民依靠科学养珠后,当地的育珠手术贝成活率已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以上,留核率也由原来的60%提高到80%。
1981年,大队集体珍珠场解散后,她曾两次拒绝泰国半球公司的高薪聘请,以普及和提高国内珍珠养殖技术为己任,足迹遍及海南、广西、惠东和湛江等地。
普通农民尹国荣走出了一条珍珠养殖加工的新路子。1992年,他在流沙港办起了首间私营珍珠公司,并花60多万元引进日本最先进的珍珠加工冷漂技术,大量收购本地及广西、海南等地的珍珠进行深加工,生产的珍珠链、耳环、戒指等系列产品销往东南亚、西欧、北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洋网记者关家玉通讯员陈凌飞、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