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门·北京画院作品展
http://www.socang.com 2004-05-14 13:36 来源:
(北京青年报讯)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大匠之门·北京画院作品展”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该馆2002年整修前的最后一次大型展览,也是北京画院建院45年来,规模空前、别具特色的一次大展。
“大匠之门”是北京中国画院首任名誉院长齐白石的一方印语。艺术大师齐白石以他一生的艺术成就开创了现代中国画的新篇章,也代表了北京中国画院肇始时的辉煌。数十年来,北京画院在齐白石的旗帜下,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先后有120余位画家聚集在画院,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中一支引人注目的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展览以突出文献性、资料性为特色,总共以6万余字的文字和近千幅图片组成彩喷版面,详尽介绍了画院45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每位画家的艺术历程、艺术特色和艺术心语。整个展览汇集了自建院以来百余位画家的300余幅代表作品,结合历史文献、艺术评介、老照片等资料,分为“历史轨迹”、“天道酬勤”、“群英荟萃”、“时代强音”、“传统精神”、“多元选择”、“互联中西”等7大主题,全面展示了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的历史轨迹和艺术成就。
天道酬勤
艺术大师齐白石是现代中国画的杰出代表,也是北京画院的光辉旗帜。本次展览将齐白石的一批珍贵手稿与作品并列展出,并将齐白石的艺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草虫、禽鸟、蔬果、水族、杂画、五君子等9个类别加以分类研究,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齐白石。(《天道酬勤》齐白石作品特展在西侧厅展出)
群英荟萃
北京画院成立时,集中了当时北京地区的著名国画家,他们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特殊贡献。本展厅集中展示叶恭绰、陈半盯于非闇、徐燕孙、胡佩衡、秦仲文、王雪涛、吴镜廷汪慎生等9位画家的作品和艺术介绍,这9位画家均是当时北京地区的文化名人和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及湖社的骨干,他们继承和延续了京派绘画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在全国范围内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次展览通过对京派绘画艺术巨匠的研究和展示,重新梳理京派绘画艺术和北京画院发展的历史脉络,力求给人以新的启迪。(《群英荟萃》在东侧厅展出)
时代强音
北京画院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是来自革命根据地的一批艺术家所创作的革命美术。如夏风、邹雅、田零、王华南、汪刃锋、尹瘦石、古一舟、江平、庄言、颜地、赵枫川、辛莽、张松鹤、陈淑光等。他们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木刻、战地写生、建国前后的宣传画、年画及反映革命斗争题材、歌颂祖国山河的水墨画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等,曾经在革命文艺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时代强音》在西南厅展出)
传统精神
北京画院建院之初,正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传统派画家投入火热的生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巨型长卷《首都之春》及一批大型的合作作品反映出老画家们在那个时代独特的创造。在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新生活方面,北京画院的画家们积累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王友石、王铸九、马晋、关松房、溥毅斋、惠孝同、徐聪佑、周元亮、胡絜青、周怀民、吴光宇、屈贞、林妹姝、郭传璋、溥松窗、陈维信、钱紫筠、溥媪娱等老画家是“传统精神”主题中的代表作者。(《传统精神》在东北厅展出)
历史轨迹
北京画院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在全国所有的国办画院中,北京画院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历史轨迹”部分以北京画院45年来的历史图片为主,分为“北京画院发展概况”、“大师风采”、“群星璀璨”、“艺术活动”、“外师造化”、“中国画教学”、“亲切关怀”、“新世纪的北京画院”等内容板块,并集中陈列了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的出版成果。(《历史轨迹》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展出)
多元选择
北京画院实力最强、队伍最庞大的是中国画画家。其中既有老一辈的著名画家如崔子范、潘絜兹、娄师白、韦江凡、何镜涵等,也有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新成就的周思聪,及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画家如张仁芝、王文芳、贾浩义、杨延文、石齐、彭培泉、李小可、郭石夫、赵成民、杨刚、聂鸥、王明明、庄小雷、纪清远、邵飞、卢平等等。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推动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已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呈现出北京画院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多元选择”部分除展示每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外,重在通过图片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社会艺术活动,通过“艺术心语”来反映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追求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多元选择》在东南厅及二楼展出)
互联中西
1965年由“北京中国画院”改名为“北京画院”后,吸收了一批油画艺术创作人员,目前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的一支重要力量。刘迅、赵以雄、曹达力、王路、阎振铎、王怀庆、艾轩、姚远、张小勇、汪建伟等画家在当代画坛代表了北京画院油画创作的实力和水平。(《互联中西》在西北厅展出)
■北京画院的历史足迹■
北京画院(原名北京中国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1956年,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共同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同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北京与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和实施方案。文化部中国画院筹委会经过一年时间筹备,北京中国画院于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周总理在画院成立大会上作了长篇讲话,规定了画院是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发展我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
北京中国画院成立时,入院的画家由文化部直接聘任。著名画家有齐白石、叶恭绰、陈半盯于非闇、徐燕孙、王雪涛、胡佩衡、吴镜廷秦仲文等。艺术大师齐白石任名誉院长,叶恭绰任院长。1965年,画院增设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正式更名为“北京画院”。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北京画院开始了第二个创作、出版、研究与教学的辉煌时期。这个阶段,由该院主办或参与的大型美术展览在国内外频繁亮相;画院画家的作品连续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美展上获得各种奖项;大型学术刊物《中国画》复刊;中国画教学规模逐步扩大。1985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画院迁入团结湖新址。
北京画院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先后有120余位画家聚集在这里,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中一支引人瞩目的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数十年来,由北京画院画家创作的公开发表和参加展览的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京画院还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千余名美术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步入了第三个辉煌时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支持下,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和艺术活动计划:成立“艺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请回离退休画家,重新划分创作室;根据社会需求策划各种艺术活动,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加强画家之间的作品观摩和学术研讨。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术氛围,呈现出空前活跃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探讨新气象。这种生机勃勃的艺术探索局面和多元化的创作倾向,预示着北京画院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