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邮政是1878年由西人赫德把持的海关开始试办的。清政府正式开办邮政是在1894年。而台湾开办现代邮政、发行邮票则是在1888年。当时是光绪十四年,台湾刚作为行省建制不久(1885年),由原任福建巡抚的刘铭传调任第一任台湾巡抚。他到任后,广招闽、粤各省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对台湾进行大规模开发,修筑炮台,开设机器局,制造兵器,加强防务,又开煤矿,筑公路,修铁路,开办学堂。为便于岛内和大陆相互沟通,他以原有驿站为基础,创办了现代邮政,发行邮票,设立邮站,传递书信。
1888年正月卅日,以台湾邮政总局的名义发布公告,提出邮政章程,宣告在农历二月初十正式开业。当时赫德见台湾办起中国第一个地方邮政,企图插手,就把小龙邮票加盖“台湾邮票”四字,想在台湾设局施行,结果被刘铭传坚决抵制而未能得逞。
当时台湾邮票分为官用和商用,官用不收费,商用票按邮程和邮件重量计费。邮票均为石印,票宽6厘米、长7.8厘米。每票均分两部分,左边是票根,上面是篆体“邮票根”三字,下面三行:右是“重两”,中“光绪年月日时”,左“送站”;右边是邮票正票,上为篆体“台湾邮票”四字,下面同票根。中缝是填编号的。在交寄信件时,先在中缝处盖站名戳,写好编号,填好发送时间等,再将正票裁下贴在信封上,再盖站戳,信封上另盖日戳。由于台湾邮票并不对外发售,发行时间也较短,到1895年日本霸占台湾即停止发行,所以较难收集、收藏。
这里介绍的是家父朱孔阳收藏的贴这种台湾邮票的实寄封,是台湾善后总局寄到澎湖的公文。宽22厘米,长38.8厘米。封面(见图1)有四形边框,中间上下两个“台湾善后总局关防”章,右边一行字是“台湾善后总局公文递至”,左为“头品顶戴记名提督军门统领宏字全军福建澎湖总镇吴当营开拆”。
封背也是四形边框,中间是“内乙件。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日移”几个字,上面也盖有“台湾善后总局关防”章。邮票是贴在左侧,宽3厘米,长7.8厘米。“台湾邮票”是篆体,其余为仿宋体,与票根的骑缝处是“善字×××号”。就像一张公交车票,很不起眼。票上盖有三个方形骑缝章,一是“中坜站记”,另一个“××城站”,再一个“善后总局”。
整个信封正背面共盖有从台北到看西(台南前一站)15个邮站的邮戳。从邮戳可以排出台湾当时从台北到澎湖的邮路图,也可以了解当时邮递的时间。因为每个邮戳都用毛笔填写了发送时间,
比如“台北总站”是“四月廿一日卯”时发出;下一个“桃园腰站”是“四月廿一日午”时发出,到岛上最后一站“看西腰站”是“四月廿五日戌”时发出,然后转去澎湖,到那里是“光绪拾五年五月分收到公文”戳,封背也是毛笔写的“宏军五月分收到公文”。算下来总共用了十余天时间。这枚实寄封曾在1981年上海市集邮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庆祝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邮票展览”上展出,作为“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实寄封”,陈列在“特殊邮品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