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书浅见
http://www.socang.com 2002-10-11 19:14 来源:
我在旧书摊购得一册毛边书,是阿英著的《玛露莎》,1930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阿英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同时又是收藏颇丰的藏书家。他的这部著作是新版本外加毛边本,应该说收藏价值不低。
我收藏了一些毛边书,最初并不知其为何物,只是在一些文章中常常读到它。后来从旧书摊买到几本,才知道毛边书原来是书籍装订成册后,对除书脊以外的三边不予切边,使之保持参差不齐、毛毛茬茬的状态。当然也有的保持一边或两边不切边的,故而谓之为“毛边本”。其美感就在于不加修饰的这种粗犷之美。“五四”以来的一些文人,大多喜欢毛边书。鲁迅就自诩毛边党,对毛边书情有独钟。他的著作有很多是毛边本,即通行的本子不是毛边,他也会叮嘱书局为他留下几十册不切边的,用以自藏或赠送朋友。受他的影响,当代很多爱书之人都以收藏毛边本为幸事和乐事,特别是在新文学版本书的收藏中,毛边本更要比一般的本子贵上许多,如果是毛边本加初版本,就更是收藏者渴求之物。不过,让藏书者感到遗憾的是,毛边书流存不多,上世纪40年代后就已日渐势微,解放后所出的书中更是踪影难觅,偶有一些留存也大多是作者自存或赠送友人的,市面上很难见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毛边书自身的特点限制了它的广泛流行。
毛边书边不切齐,虽然有特殊的美感,但平心而论,翻阅起来的确不如齐边的顺手。新买的书需要用载纸刀一页页裁开,旧书呢,因时间久了,书页的毛互相粘连,要十分小心能将它们分开。有闲情逸情致和藏书癖好的人可能会感到是一种乐趣。而对于一些讲求实用的读书人来说,难免会感到费事和腻烦。在如今信息化、高节奏的时代,鼠标轻点,信息流流而来,通行的图书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地步,毛边书看起来费时费力,日渐稀少而只能成为收藏者的宠爱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像中国传统的线装书,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而被现行的平装和精装书所替代是一个道理,这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决定的。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线培育书和毛边书的优点和美感,现今一些高雅的艺术类图书仍采用线装的形式就是一个明证。这些日益稀少的线装书及毛边书,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也因此而愈显现出了较高的收藏价值。
藏书大家唐?先生在一篇谈论毛边书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我也是毛边党党员之一,购新文艺书籍,常要讲究不切边的,买来后再亲自用刀一张一张地裁开,觉得另有佳趣。”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藏书的乐趣永无穷尽。
中国收藏家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